针对部分极端自媒体刻意忽略秦朝暴政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转而片面宣扬其历史功绩这一现象,从历史研究与传播学的双重维度剖析,其核心成因如下:
一、秦朝统治的沉重代价遭刻意弱化(历史事实维度)
统一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
据历史资料记载,秦国在统一六国的征战中,仅军队阵亡人数便逾130万,而平民的伤亡情况更是触目惊心。统一后,山东六国的人口数量锐减三分之二(约2400万至3000万),相当于当时中国总人口的一半消失。然而,这一惨痛数据在自媒体的内容中几乎难觅踪迹。
高压统治下的民生困苦
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约300万青壮年),骊山陵、长城修建以及南征百越等浩大工程耗尽了民力;
尽管严刑酷法在考古发现中显示出一定的灵活性(如里耶秦简所示),但在胡亥统治时期却变本加厉,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导致了六国贵族文化的断裂,众多知识分子沦为文盲,为复国运动埋下了隐患。
二、自媒体选择性叙事的深层动机(传播机制维度)
追求流量的简化叙事
自媒体倾向于将复杂的历史简化为“强人崇拜”的故事(如将秦始皇塑造为“雄才大略”的典范),以满足大众传播的娱乐需求;
同时,为了避免影响叙事的流畅性,死亡数据与阶级矛盾(如六国贵族的反扑、宗室的清洗)往往被刻意剔除。
映射现实议题的需求
自媒体常借秦朝“大一统”“书同文”等历史符号,隐喻当代的政治议题,以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
回避暴政代价有助于维持“强权合理”的论述体系,避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历史虚无主义的包装手法
自媒体有时会虚构历史细节(如伪造“秦始皇亲笔信”)以增强戏剧性;
同时,将史学上的争议(如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歪曲为“非黑即白”的极端观点。
三、歌功颂德话术与事实真相的对比(案例分析)
自媒体常见颂扬点与被回避的历史真相
“千古一帝,奠定统一”背后是:3000万人口的消逝,民生陷入极度困顿;
“厉行法治,强国根基”的真相是:秦二世时期滥杀宗室、清洗李斯等重臣,法制体系崩溃;
“书同文促进文明融合”的另一面是:六国贵族因文字政策沦为文盲,加速了反抗的步伐;
“郡县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反思是:汉初对完全郡县制的反思,认为其导致秦末无宗室勤王。
四、扭曲历史叙事的双重负面影响
认知层面:
掩盖了统治成本与民众承受力之间的平衡问题(如秦末起义本质上是贵族领导与民生崩溃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历史教训无法得到有效汲取。
社会层面:
宣扬“牺牲必然论”,将平民的苦难作为工具,消解了对权力制约的深刻反思(如朱元璋分封藩王重蹈秦制覆辙)。
结语:警惕历史被“随意粉饰”
秦朝的真实困境在于:试图以超前的制度强行超越社会的承受力,最终反被其吞噬。极端自媒体对死亡人数的回避,本质上是对复杂性的逃避和对流量的屈服。完整的历史叙事应如司马迁般,既看到“始皇之功”,也揭示“暴虐之弊”——因为任何将历史简化为单面神话的尝试,都是在重复秦朝“焚书”的思想专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