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同质化倾向日益明显的今天,一所学校的独特性何在?答案不仅藏在其课程表里,更应刻印在它的每一处空间肌理中。我们始终秉持一个理念:真正卓越的学校空间,不应是设计模板的复制粘贴,而应是其教育理念与文化基因在三维尺度上的创造性生长。
将学校特色从抽象的课程“翻译”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是一个严谨而充满创造性的过程。这要求设计师不再仅仅是空间的营造者,更要成为教育文化的解读者与转译者。

初高中教学空间策划设计
一、解码:从教育理念到文化符号
翻译的第一步是深度“解码”。我们通过与教育者反复对话,深入理解学校的育人目标、历史传统与特色课程,从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IP”。
在平凉铁中的项目中,我们捕捉到的核心IP是“铁文化”。它不仅是学校的课程名称,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既指向工业文明的坚实可靠,又寓意着“铁肩担道义”的责任与坚韧。如何将“铁”这一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空间体验,成为我们设计的核心课题。

初高中教学空间策划设计
二、转译:从抽象概念到空间叙事
解码之后,是关键性的“转译”工作。这需要我们将抽象概念,通过设计逻辑,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叙事、功能模块与美学表达。
对于平凉铁中的“铁文化”,我们进行了多层次的转译:
❖ 叙事层: 我们将实验楼走廊定义为“一部以铁文化为核心,融合物理、化学、生物课程的立体教科书”。这个叙事基调决定了整个空间的气质不是柔性的,而是带有探索性、力量感和历史感的。
❖ 功能层: 我们打破了传统实验室的封闭格局,将代表性的实验设备、生物标本、矿石收藏等教学资源“请”到走廊的开放展陈区。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更使“观察”与“探究”这一科学阅读的核心行为,从特定的课时解放出来,融入学生的日常动线。
❖ 符号层: 我们审慎地使用金属、铆钉、火箭等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文化符号点染其间。同时,我们设计了无动力互动装置,让“铁文化”从静态的展示,变为可触摸、可操作的趣味游戏。
这一系列的转译工作,使得“铁文化”从一个课程名称,演变为一个可漫步、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学习场域。

初高中教学空间策划设计
三、生长:让空间成为文化的“活态”承载体
设计的终点,不是项目的交付,而是文化在空间中的持续“生长”。一个成功的转译,能够激发空间自身的活力,使其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生生不息的承载体与放大器。
在平凉铁中的走廊里,我们预留了大量用于展示学生成果的区域。未来,这里悬挂的可以是学生绘制的工业设计图、制作的机械模型、撰写的铁道变迁史报告。空间因此不再是设计师单方面完成的静态作品,而是与一代代师生的学习和创造共同进化的“活态”存在。
从课程到空间的“翻译”,是一项为学校塑造独特文化身份的系统性工作。它要求我们深度潜入学校的教育现场,与教育者成为共创的伙伴,最终让空间自己会说话,讲述独一无二的校园故事。
提示:我们一贯尊重信息原创,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会积极维护自身作品的版权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