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醒醒了,英国高校还在做着“中国学生自动送钱上门”的美梦吗?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那篇关于“英国高校在中国不能再挣快钱”的文章,读来何其清醒,又何其辛辣。它揭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现实,过去那套躺着赚钱的“跨国教育淘金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彻底失灵了。

一个关键的逻辑是,中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镀金”变成了“技术转移与水平提升”,正如教育机构联合创始人费舍尔所言,中国高校的驱动力是“提升本校办学水平、促进课程转移,以及深化国际合作”,而英国高校的核心动机呢?不过是“盈利”二字。
这种不对等的、只顾自己腰包的合作,难道能持续下去吗?当中国明确鼓励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学科为重点的合作时,那些只想着贩卖文凭、稀释品牌价值的“快钱”项目,其生存空间必然被几何级压缩。
事实就在眼前,过去十年,英国高校享受了多少中国留学生带来的学费红利?然而,随着中国本土教育质量的飞速提升,以及“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在本土完成全部学业。

国际高等教育顾问文森佐·雷莫的提醒一针见血,“中国仍是跨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市场,但已不再是许多高校设想的‘挣快钱的风口’。”这不仅仅是市场供需的简单变化,更是一种文明话语权的逐步回收。
中国传递的信号已经无比清晰,我们持开放态度,但合作必须符合中国的法规制度。全球企业扩张服务机构的法律总监洛娜·费里指出了合规门槛的提高。
这意味着英国高校要在中国扩张,就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投入、真正的在地化以及符合中国教育战略的学科建设,你不能再把中国市场当作一个“取款机”,而必须把它视作一个需要平等、长期耕耘的“合作伙伴”。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权力结构与文化自信的深刻转向,西方世界曾长期将知识、教育甚至“文明”本身视为一种可供垄断和出售的稀缺商品,而现在,这种商品属性正在被解构。
当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规模和强大发展动能的国家开始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吸纳和本土化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时,它挑战的不仅仅是英国高校的营收模式,更是西方教育体系赖以自持的优越感。
中国的机遇依旧极为巨大,不过它仅仅属于那些甘愿放下自身姿态、秉持真诚态度展开合作、能够带来“真材实料”的大学。对于那些妄图继续“挣快钱”的英国高校来说,此路已然走到了末途。
傲慢,终将成为最昂贵的成本。
公众号:野马谈格局参考来源:英媒:英国高校在中国“不能再挣快钱了” - 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