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济护予你 师说新语【第二十二期】

回望2024年初秋的济护,晨光熹微中,指尖轻触,便划开一片澄明------十位新入职教师来到学院药学系,为这片培育医护人

回望2024年初秋的济护,晨光熹微中,指尖轻触,便划开一片澄明------十位新入职教师来到学院药学系,为这片培育医护人才的沃土注入鲜活气象。转眼间四季轮回,这一年,他们或执粉笔立于三尺讲台,或躬身实验室破解科研密码,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航灯塔,亦是校园日常运转的坚实齿轮。

PART.01

以探索为帆,闯未知之境

创新引领、科研赋能,共构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石,助力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2024年,学院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招引2名博士、1名博士后进入药学系工作。“如何在这片崭新的沃土,浇灌出丰硕的科研果实”是三位老师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他们走进医药企业生产一线,集个人之所长,在立足产业需求、服务生产一线中寻找答案。在学院党委的关心爱护和药学系老师们的帮助下,仅用时4个月,陈衍政老师作为负责人与济南宏济堂智慧中药房签订了《“鲁十味”中药药材的微流控电化学多成分检测与基本性质分析》横向课题协议,助力“鲁十味”品牌建设与中药饮片质量新标准的构建。目前,药学系博士团队已完成院级创新能力提升培育重点项目立项3项,《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立项4项,囊括中药质量检测、中药微生物真菌栽培等。程梅梅老师以海洋真菌的抗肿瘤应用研究入围2025年度济南市医疗卫生行业高层次人才支持工程评审。

喜人成绩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努力,更是药学系党总支引领下的药学科研机制改革结出硕果。拟订多项制度文件,为实验室安全、科研项目顺利进行提供政策性的保障;严格科研项目标准和规范要求改善实验环境,以高标准实验室为阵地,创新设立博士工作站;发挥“传、帮、带”作用,快速组建科研队伍;合理优化课时安排,让新教师既能提升教学能力,又有充足的精力做科研。

PART.02

以创新为舟,渡知识之海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根基,是实践创新、知行合一的沃土。王泽群、阎琨、蔡倩倩、周蕾四名优秀硕士,以在校积淀的专业知识为基,用心执教,全力上好每一节课。

“药学不是冰冷的分子式,而是生命与科学的对话。”这恰是几位青年教师讲台表现的写照——他们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将AR虚拟仿真、模拟药店、翻转课堂等创新手段融入教学,让晦涩的专业知识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图景。

王泽群老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在开学第一课与同学们一起揭秘生命的化学密码;阎琨老师通过《本草中国》,带学生“云游”百年老字号药坊;凭借AR技术还原药品调剂场景、精准重构门诊药房调配作业场景的教学创新实践积累,蔡倩倩老师在近期举办的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届山东省医药行业药物检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职工组三等奖;周蕾将她在学院管理岗实践锻炼的经验应用到药品生产管理授课中,助力学生跨越理论认知与合规实践的关键鸿沟。创新性教学实践背后,是他们对“金课”标准的深刻理解,知识传授需如春风化雨,思维启迪更应似惊雷破空。

PART.03

以心为炬,暖成长之路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引领的“筑基人”,是服务学生的“连心桥”,更是助力学生成长的“工程师”。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落实三全育人,药学系十位新教师全部承担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

专职辅导员王新超,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组织“导师会客厅”“书记下午茶”等活动,为学生成长不断拓展空间。王彦老师主动承担五年一贯制班级的辅导员工作,他整理的学生“成长档案”详细记录着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职业规划甚至是饮食偏好。实验员李莺莺,将济南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作为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抓手,将“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和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融入班级工作,以文化人,春风化雨让学生领略“中医智慧”。

讲台上的粉笔灰簌簌落下,实验室的离心机嗡嗡作响,办公室内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老师们成长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却因无数细微处的执着而动人。他们是数字时代的“采药人”,在知识丛林里为学生开辟通途;是青春航程的“摆渡者”,用专业与热忱守护每个梦想靠岸;是济护精神的“传承人”,将“德厚、才高、业精、志远”的校训化作具体而微的教育实践。

2025年,药学系又迎来了5名新入职教职工,盏盏灯火终将汇入济护育人的璀璨星河,而他们点燃的火种,注定会在某个未来,照亮更多年轻的脸庞。

团队简介:

学院药学系2024年以来入职10位新教师,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7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知名高校。2025年,药学系再添新力——5位新教师加入团队,汇聚成15人的青年教师队伍。这支以青春为底色、以创新为驱动的团队,正秉持 “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理念,深耕教学与科研,共筑专业发展新高度。盏盏灯火终将汇入济护育人的璀璨星河,他们点燃的教育火种,也必将在未来照亮更多年轻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