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公布,特朗普空欢喜一场,没获奖!关键时刻普京说了一句公道话,获得一句谢谢。而乌克兰好像又站错了队,想拿明年的和平奖提名换美国的战斧。那么特朗普会怎么做?
当地时间10月10日,根据诺贝尔奖官方公告,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 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以表彰她“为委内瑞拉人民争取民主权利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从独裁向民主和平过渡的斗争”。讽刺的是,这个马查多就是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用来对抗马杜罗的“傀儡”。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没能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者“评委偏见”就能说清的,得从诺贝尔奖机制、特朗普本人的行为和政治环境三方面下功夫。首先,诺贝尔和平奖有其规则和惯例,提名截止日是每年的1月31日,而特朗普是从年中才开始造势的。
其次,特朗普过去几个月确实加大动作,把解决多场冲突、推动中东停火、介入俄乌和平谈判的意愿放在前面。他多次公开提出,他“已经解决了七场战争,要解决第八场”,还扬言自己要去中东来签署协议。但这些努力里夹杂着不少问题。很多媒体和评论指出,特朗普自我吹捧成分太重,他对冲突解决的“功绩”存在夸大甚至不实的地方。
最后,诺贝尔奖委员会可能更看重持久影响,而不只是短期簿功,而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分裂性评价,他既是号召力极强的政治人物,也同时是争议极大的人物,这让评委很难压下偏见选他。
尽管特朗普未获奖,并不意味着他接下来会坐视不管,白宫对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不满,指责其“把政治置于和平之上”。这种态度显示特朗普可能在外交、经济甚至舆论上采取反制措施。考虑到他过去的作风,不排除对挪威施加更多经济或外交压力,甚至通过舆论挑动国际社会对委员会决策的不满。同时,美国与委内瑞拉关系本就敏感,特朗普可能对该国采取更强硬政策,强化自身政治影响力。
在特朗普与诺贝尔和平奖的热度中,普京的发声显得格外耐人寻味。当地时间10月10日,普京在对塔吉克斯坦国事访问期间公开表示,特朗普在中东和其他长期危机中确有努力,“真心希望实现和平”。他强调,如果特朗普能够完成其所追求的目标,将成为历史性时刻。
普京在此刻替特朗普说话,背后有深意。首先,这是对西方舆论的一种提醒,显示俄罗斯关注国际政治公平,而非单纯跟随美欧主流声音。其次,这是对特朗普个人外交努力的认可,也间接向西方释放信号:俄罗斯仍在观察美方政治人物对国际事务的真实态度。普京的表态对特朗普而言是政治上的“加分”,既稳住了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的面子,也为未来可能的外交谈判留下空间。所以,特朗普转发了普京的视频,还特地说了一声谢谢。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乌克兰的态度,乌克兰议会没有通过提名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草案。而泽连斯基则公开表示,如果特朗普提供战斧导弹,乌方将提名他角逐和平奖。这种做法显得功利且冒险。
毕竟战斧导弹射程可达1500公里甚至更远,对俄罗斯构成直接威胁。一旦交付,将可能导致俄乌谈判彻底破裂,局势升级,也会对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俄罗斯方面已明确警告,提供战斧导弹将“使和平谈判前功尽弃”,并损害美俄关系。
特朗普对此显然十分谨慎,他已明确表示,会先了解乌方如何使用导弹,再决定是否提供,且不希望局势升级。这显示出特朗普在外交决策上仍保持一定理性。他既不会盲目满足乌克兰的军事需求,也不会轻易放弃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的机会。
更何况乌克兰的提名对特朗普来说可有可无,因为已经有多国领导人表示要提名特朗普。而乌克兰此举很明显是在要挟特朗普,那么特朗普会怎么想呢?实际上最近特朗普对乌克兰就很不满。近期,美国议员爆出猛料,声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每个月都会往沙特银行转账5000万美元。所以说,乌克兰这次又站错了队,想拿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要挟特朗普,这个筹码明显不大,反而还会招致特朗普的反感。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件事对全球政治有几个启示。第一,国际奖项的影响力依然巨大,但背后的决策逻辑并非完全公开透明。各国领导人、媒体舆论和公众情绪都会成为评选变量。第二,地缘政治博弈依然主导国际关系。特朗普在中东、乌克兰、委内瑞拉的动作,以及普京的表态,都是权力逻辑的体现。第三,军事援助与和平努力往往互相纠缠。乌克兰希望通过战斧导弹换取政治资本,但这可能产生反效果,提醒国际社会处理冲突需要更理性、平衡的手段。
最后回到特朗普身上,他未获和平奖,但国际关注度极高。他依然掌握外交筹码,并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塑造形象。在未来,特朗普可能会继续在中东、乌克兰等地发挥影响,同时保持对和平奖的政治敏感。普京的表态则为他提供了舆论支持,强化了他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乌克兰试图操作和平奖与军事援助挂钩,既体现出政治利益导向,也暴露出战略上的短视。
总结来看,诺贝尔和平奖的争议与特朗普的执念,本质上反映了当代国际秩序的混乱。一方面,奖项长期被西方价值观捆绑,难以客观评估全球和平贡献;另一方面,特朗普这类保守派政客试图通过“交易式外交”重塑规则,却因功利性过强难以获得认同。而普京的介入、乌克兰的投机,更是将大国竞争与小国生存的残酷现实暴露无遗。
正如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写道,和平奖应表彰“为民族和睦、裁军与和平会议努力者”。然而,当奖项沦为意识形态较量、个人虚荣与战略交易的筹码时,其初衷早已迷失。
好,关注小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