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千里之外赶往云南,一左一右地坐在儿子墓碑前,留下

蓝贵的过去 2024-09-29 15:46:40

2022年,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千里之外赶往云南,一左一右地坐在儿子墓碑前,留下了这张特殊的全家福。而这张特殊的全家福也成了他们唯一的全家福...... 早晨的阳光刚刚透过窗户,洒在八十七岁的张叔和他的老伴王阿姨脸上。他们静静地坐在饭桌旁,眼神游离。 今天的早餐显得格外简单,稀粥、馒头,和一碟几乎没动过的咸菜。桌上的信封,是昨夜从远方寄来的。 这封信是一位老战友从云南寄来的。那位老战友与他们的儿子李建国曾在同一个部队服役——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李建国英勇牺牲。如今,战友也垂垂老矣,但他始终没忘记这位与他共同战斗过的年轻人。 这封信唤起了张叔和王阿姨对儿子的无尽思念,信中提到的云南屏边县的烈士陵园,更是戳中了他们内心深处那道未愈的伤疤。 “我们该去看看他了,”张叔低沉的声音打破了这顿寂静的早餐。“建国走了这么多年,咱们也得去跟他说说话。”王阿姨默默地点了点头,眼眶中隐约泛起泪光。 决定做出的那天,老两口立即开始收拾东西。对于年近九十的他们来说,千里之行并非轻松,但这是他们作为父母最后的心愿,也是多年压抑的情感终于找到了出口。 火车从北方的家乡启程,经过数天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云南。一路上,王阿姨一直握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合影。 照片上的李建国英姿勃发,穿着崭新的军装,那是他参军前家里为他拍的唯一一张全家福。 车厢里的气氛既沉重又带着一丝期待,车窗外的景色变换不断,绿意盎然的云南高原景象渐渐映入眼帘。王阿姨的眼里却没有对陌生景色的好奇,只有对儿子墓碑的急切渴望。 终于,他们到了屏边县的烈士陵园。这是一片静谧的地方,绿树掩映,鲜花环绕。天上飘着几缕白云,风轻轻拂过老两口苍老的脸庞,带来些许宁静。越是接近,内心的波澜却越难平静。几十年的思念在这一刻仿佛全都涌上心头。 当他们终于看见了那块刻着“李建国”名字的墓碑时,王阿姨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她颤抖着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名字,仿佛想通过这冰冷的石碑传递出多年来无数未曾说出口的话语。 “建国,妈来看你了,”她的声音微弱而沙哑,泪水打湿了她的脸颊。张叔站在一旁,虽然坚毅如他,却也忍不住老泪纵横。 这对老夫妻久久伫立在儿子的墓碑前,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那是他们与儿子之间最接近的时刻,也是他们内心最痛苦的释放。 “拍张全家福吧。”张叔突然提议,声音低沉却坚定。王阿姨抬起头,看着丈夫的眼睛,读懂了他未说出口的心声。 他们并排坐在儿子的墓碑两旁,张叔在左,王阿姨在右。尽管李建国不在,他们的内心却告诉自己,儿子其实就在他们中间。这张全家福不同于任何一张普通的家庭合影。它不仅是对儿子英勇牺牲的悼念,也是这对年迈父母完成他们最后心愿的见证。 拍照时,摄影师也被这情景所动。镜头下,老两口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墓碑成为了他们情感的寄托。而这一刻,时间与记忆也被定格在了这张照片里。 拍完照片后,张叔缓缓站起身,抚摸着墓碑上的字迹,喃喃自语:“建国啊,咱们全家,终于在一起了。” 回忆就像洪水般涌来。那是1978年的夏天,李建国在家门口与父母挥手告别,穿着一身簇新的军装,他英姿飒爽,满怀希望。他告诉父母,他要去保家卫国,将来会带着荣誉归来。 然而,1979年的那场战争改变了一切。战斗打响后,李建国随部队冲锋在前,最终为了掩护战友壮烈牺牲。 当时,张叔和王阿姨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整个人都崩溃了。儿子才20岁,人生刚刚开始,却永远地留在了那个他誓死守护的战场上。 几十年过去了,张叔和王阿姨没有再生育,他们将所有的爱和思念都倾注在李建国的回忆里。他们无数次梦见儿子穿着那身军装,笑着走进家门。但每次梦醒后,他们只能面对空荡荡的房间和无尽的孤独。 烈士陵园的风轻轻吹动,仿佛是在轻声呢喃。王阿姨坐在墓碑旁,紧紧握住了张叔的手。她轻声说道:“他一定在看着我们。” “是啊,他一直都在。”张叔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却带着安慰的微笑。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这对年迈的父母终于与他们的儿子完成了一场迟来的团聚。尽管物理上相隔着生死,但他们的心灵却在这一刻紧紧相连。 “我们该走了。”张叔低声说道,但他的手却依旧没从墓碑上挪开。 王阿姨站起身,最后一次深深地看了一眼儿子的名字。她知道,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有机会来看望他了,但内心的遗憾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某种安慰。 他们缓缓地转身,步伐沉重而坚定。此时,天边的云朵慢慢散开,一道阳光穿过云层,照在他们身后。仿佛是李建国在远方目送着他们,守护着他们。 回到家中,张叔将那张全家福摆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那是他们一家人唯一的全家福,也是这对父母对儿子最深的情感寄托。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放飞的码头

放飞的码头

2
2024-09-29 18:05

敬礼!!!

蓝贵的过去

蓝贵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