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氏有血仇,但孙权为他执鞭,陆逊为何受到信任 陆逊,吴郡人,《三国志》等都记载他为陆议。清代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说在宋代以前本来都写作陆议,但宋代避赵光义讳所以被宋人改名陆逊。可《三国志》内容太多,有的地方漏改了,所以《三国志》夹杂着陆议、陆逊两种。而根据陆逊的字来看,伯言和议存在联系,所以陆逊本名陆议是无异议的。 陆逊出自江东大族陆氏,但为陆氏支系,且10岁丧父,被庐江太守陆康抚养,教其读书。后孙策攻庐江,陆康遂将陆逊等人送往江东避祸,不久陆康卒。此时陆逊14岁,陆逊从叔、陆康之子陆绩8岁。可以说陆家和孙家存在血仇。此刻孙氏已经主宰江东,为了振兴门第,陆家年龄最大的陆逊只能放下仇恨和孙氏合作,以维持门第振兴。 最后陆逊果然做到了上大将军执掌孙氏军政,又任丞相,成为吴国百官领袖。和陆逊的权变不同,陆绩始终以汉臣自居,鄙视孙氏,但沾陆逊之光,孙氏没有对陆绩下死手,只是贬他为郁林太守。 200年,孙权继位,203年21岁的陆逊出仕,但官职极低,只担任幕府幕僚。其后被外放为地方县令,取得功绩;又凭借讨贼的机会,组建了自己的部队,文治武功小有成。自此陆逊进入孙权视野,孙权还将女儿许配给他,成为了孙氏心腹。但陆逊仍无亮点。直到刘备征孙权,孙权第一次起用陆逊统领全军对抗刘备,陆逊一战成名。自此他成了孙氏政权的骨干。228年为对抗曹魏,孙权亲自给陆逊执鞭坠镫,以示尊崇。229年为了陆逊,孙权在最高武职大将军之上,又设上大将军,以陆逊担任,由其执掌孙吴军权。同年孙权出巡建业,陆逊首领辅佐太子。244年担任丞相,文武并举。陆逊是陆家的顶点,其孙子陆机《吴丞相陆逊铭》、陆云《吴故垂相陆公诛》就大肆赞扬祖父功绩,以示对祖父的敬重。 参考文献 崔晓黎:《二陆相关人物考》,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历史冷知识#
和孙氏有血仇,但孙权为他执鞭,陆逊为何受到信任 陆逊,吴郡人,《三国志》等
浩然说文史
2024-10-13 22:15:09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