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公费留学的黄大年加入英国国籍,他说:“就算把我骂死,我也要加入英国国籍。”然而12年后黄大年却坚决要回国,并把在我国临海演习的美国航母吓得后退100海里。 黄大年的父母是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身份并没有给家庭带来优越的条件,他们全家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劳作。 年幼的黄大年,从一开始就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与不公,这样的经历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反而让他更早地立下了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后来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后并入吉林大学),从此开始了他与地质科学的不解之缘。 此时的中国,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在地质勘探领域,黄大年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成绩,一步步走到了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行列中,成为那个时代精英中的一员。 黄大年作为公派留学生来到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努力学习,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理论知识,并于四年后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尽管他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却始终无法触及西方国家最核心的技术,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十分严密,他们警惕地防范着中国学者,阻断了黄大年获取关键技术的途径。 面对这样的困境,黄大年深知必须打破这种壁垒,唯有如此才能为祖国科技发展带来真正的贡献,他思考再三,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加入英国国籍。 很多人认为黄大年是“白眼狼”,是“叛徒”,只有黄大年心里十分清楚,他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祖国,而是为了能够最终把最前沿的技术带回中国。 加入英国国籍后,黄大年得到了英国公司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进入了他们的核心团队,开始参与到世界领先的地质勘探和航空物探技术的研发工作中。 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逐步掌握了这些尖端科技,并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尽管在英国取得了优越的职位和待遇,他的心中始终挂念着祖国。 每当他看到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他就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将这些技术带回中国,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 但黄大年并没有急于回国,在他看来,只有当他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才能真正为祖国做出贡献,他继续留在英国,从事更深入的研究。 他深知,在那个时候回国无法为中国带来实质性的技术突破,于是,黄大年不断学习,广泛接触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吸收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为了精通这些技术,他放弃了很多生活上的享受,他的妻子对他的选择不解,黄大年清楚地知道,他的每一分坚持,都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2009年,吉林大学的一封邀请函打动了黄大年,信中写明了中国在地质勘探领域面临的困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黄大年感受到祖国的召唤,他毫不犹豫地辞去英国的工作,带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知识,毅然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这一决定令英国的同行们大为不解,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黄大年会放弃在英国的优越生活和科研条件,选择回到相对落后的中国,但黄大年知道,这是他等待已久的时刻。 回国后,黄大年立即投身到科研工作中,他被任命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项目的负责人,开始了他在祖国土地上的第二段科研人生。 黄大年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空白,还大力推动了高精度移动测量体系的发展,使中国在资源采集和国防安全领域逐步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他亲自培养了多名博士生,这些学生在日后成为中国科研领域的中流砥柱,继续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黄大年为科研事业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是他的健康状况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而逐渐恶化,他被确诊为胆管癌,即便如此,黄大年依然坚持工作,甚至在病床上继续参与国家项目的研究。 黄大年的一生,是一位科学家的奉献史,也是一个爱国者的传奇。他选择走的这条路,虽然艰辛曲折,但他的信念始终未曾动摇: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真正的爱国,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和言辞,而是以行动践行心中的信念,黄大年的生命早已融入了祖国的土地,但他的精神将长存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一个脚步中。 参考资料:黄大年:愿将此身长许国2024-09-26 09:44·环球网
1996年,公费留学的黄大年加入英国国籍,他说:“就算把我骂死,我也要加入英国国
自然解说甲一
2024-10-18 10:28: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