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想要实现富强,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本!”这位曾经口放狂言的老师艾跃进,在

自然解说甲一 2024-10-24 15:16:01

“中华民族想要实现富强,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本!”这位曾经口放狂言的老师艾跃进,在被确诊为胃癌后,胃部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2014年,艾跃进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在常人眼中,这是一个足以击垮任何人的消息,但艾跃进并没有选择休息。 他在手术后不久,便再次回到讲台上,继续他的教学工作,在他的最后两年里,尽管身体状况不断恶化,他依然坚持为学生上课,拒绝减少工作量。 他常说:“我宁可死在讲台上,也不愿意躺在病床上。”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不仅感动了他的学生,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同事。 艾跃进的妻子付洪也是南开大学的一名教师,在艾跃进病重的日子里,付洪始终在他身边陪伴,然而,艾跃进却很少向她诉说自己的痛苦,甚至在确诊初期也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她。 他认为,身为教育者,他有责任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让家庭分担自己的负担。直到病情无法再隐瞒,付洪才得知真相。 艾跃进去世后,付洪没有选择远离教育,而是继续坚守在讲台上,继承了丈夫的教育精神,在她的坚持下,艾跃进未竟的事业得以延续,学生们依然从这对教育者夫妻的努力中获益。 艾跃进,这位南开大学的教授,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坚持”二字,他成长于革命家庭,受父辈影响,他从小就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正是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艾跃进立志报效祖国,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教育之路,这条路充满了挑战与争议,但他从未退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艾跃进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的教育生涯始于南开大学,在他心中,南开大学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是周恩来的母校,也是他心目中最适合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进入南开大学后,艾跃进并未选择一条平坦的道路,在那个军事学尚未受到广泛重视的年代,他决心在非军事类院校中开创军事学硕士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艾跃进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不仅在校内推动课程的开设,还亲自前往北京,拜访那些掌握评审权的人士。 他和同伴们为了争取硕士点的批准,不惜挤出自己的积蓄作为经费,他们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被拒绝,但艾跃进从未放弃。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南开大学成为了全国首个在非军事院校中开设军事学硕士点的学,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成就,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项突破。 艾跃进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他在教学和学术领域的不断深入,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在他公开宣扬的“消灭日本”这一观点上,争议颇多。 有人认为他言辞过于激进,尤其是在中日关系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这样的言论可能会激化矛盾,甚至损害外交关系。 但艾跃进有自己的历史理解,在他看来,国家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民族精神的重塑,中国需要从曾经的屈辱历史中重新找回尊严,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 艾跃进极具个人风格,他的演讲充满激情,用犀利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他善于将历史事件、国际局势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尤其是在国防和社会治安问题上,他的观点常常一针见血。 随着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一些学术界的批评声也随之而来,艾跃进承认自己经常引用他人观点,并表示这是学术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重要的是观点背后的逻辑和立场,而非引用本身。 艾跃进在网络上广受关注,甚至被称为“南开战神”,他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以及国际局势的看法,这种言辞和风格让他赢得了大量的支持。 尽管艾跃进的生命止步于58岁,但他的教育理念和爱国精神却通过他的课堂、他的学生,乃至他的家人继续传承下去。 他的言辞或许曾经引发争议,但无法否认的是,他对国家、对教育的热情是无可置疑的,他用行动证明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艾跃进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人,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它是塑造思想、培养信念的事业,而这种信念,依然在那些他曾经教导过的学生心中继续燃烧。 参考资料:《【追悼仪式感动瞬间】人民的好教授——艾跃进》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北国烛龙

北国烛龙

2
2024-10-24 16:40

艾公可没这么说。他说的是“军国主义的日本必须被消灭”

自然解说甲一

自然解说甲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