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活在小县城,但是我自小在农村长大,从小跟着大人在田地里除草、割麦、给棉花打顶、摘绿豆、磕芝麻、翻红薯秧、砍苞谷杆、浇地,虽然干的不多,但大部分的农活都参与过。回想在农村的经历,由衷的感叹:干农活真累。
我们这里是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作物一年两熟,当前主要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花生、芝麻、油菜、蔬菜、瓜类等。地方政府为了让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获得更多的财富,一直都在努力着,尝试指导以村组为单位,成片的种植过棉花、经济果木、反季节蔬菜、烟叶、薄荷、水稻。到目前为止,除了部分地方发展起了蔬菜种植并取得一定成效外,大部分地区仍然以传统农作物为主。

我初中暑假时候经常在姑姑家度过,我姑姑家是标准的农村家庭,一儿一女,夫妻两人勤劳能干,在我的印象里,是所有农村亲戚中最勤劳的。夫妻两人将每天下地劳作的时间规划的满满的,我一度认为他们的劳动强度比12小时工作制的工厂流水线还要大。暑假,他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洗漱、做饭,然后踏着清晨的露水下地劳作或者去浇水;晚上睡觉基本都在11点钟以后,当天摘的棉花必须当天剥完,我往往熬不到棉花剥完就去提前睡觉。姑姑夫妻两人的劳作方式让我怀疑其他的农村亲戚都是假农民。她家的毛巾如果不是看到有破洞,我都以为是新的,永远那么的洁白整齐,和我所能见的其他农村家庭的随意搭放和黢黑截然不同。

在农村,光靠人均2亩地,是无法致富的。姑父经常在农闲时间和村里人去广东打工,他们省吃俭用,榨干自己力气为家庭积攒财富,待到麦收的时候,他们会结伴而回,大城市人们扔掉的旧衣服、旧书包、旧玩具、塑料花等,被他们收集起来,洗干净后装进大包小包的带回来。旧衣服可以给大人、孩子穿;旧书包和旧玩具是送给孩子们的,我小学时候有多个书包,都是来源于此,虽然大部分玩具是坏的,但是丝毫不影响农村孩子们对它们的珍爱;塑料花插进瓶子里放在堂屋条桌上用作装饰品;如果捡到完好的陶瓷的佛像,也是会被带回来供起来的,不过它们只会在家人远行或者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香火。路上为防小偷,他打工带回的钱都是藏在鞋底或者缝在贴身衣服上的。

姑姑和姑父的两个孩子都到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了,虽然家里鼎力支持,但孩子自己学不下去。他们退学后就和村里人一起到广东打工,后续也都结婚生子。姑姑家儿子和女儿的配偶也都是一个村或者隔壁村的,他们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姑姑和姑父的帮扶下,依靠打工把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依靠常年积累,姑姑家翻新了房子,给儿子在县城全款买了小区房,又把儿子和女儿的儿女又先后照顾到上学的年纪。
前段时间,我突然在微信群里看到了姑姑和姑父的照片,他们在一个小区内正将一个旧冰箱搬上电动三轮车,他们老了些,身形没有年轻时的挺拔,头上增添了银丝,穿着依然朴素。姑姑所在村里的土地被集体租赁后,他们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姑姑在农忙季节被人雇佣干了几年的零散农活后,姑姑跟随姑父到了广东,他们骑着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收旧家电、旧书本、旧报纸、纸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