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19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三十年学术大会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委会、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委会、世界中联中药上市后研究与评价专委会、世界中联临床研究数据监查与决策专委会五个学术团体联合举办。
会议发布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体系专家共识》(狼牙山共识)。该共识由五个专委会主任委员张俊华教授、王保和教授、谢雁鸣研究员、王忠研究员、杨忠奇教授组织专家学者共同起草。
据张俊华教授介绍,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推进,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之中。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方法逐步实现与国际通行方法接轨,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随着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化,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例如临床价值定位不清、评价指标与中医药特点不相符、研究设计实施各环节系统性欠缺、研究总体效率有待提升、方法学研究方向不清晰等关键性基础性问题。
针对相关共性问题,经专家研讨,提出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临床价值定位、疗效指标研制、合理对照设置、数据规范采集、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证据转化、智能技术应用七个维度的技术方法。涵盖了临床疗效评价的全流程,强调了中医药特色与临床价值导向,明确了多学科交融与体系化推进的总体策略。该共识的提出是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从“简单方法学套用”转向“基于临床价值的方法学创新”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意义。
“狼牙山共识”由7个方面构成:(一)建立健全临床价值定位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临床价值评估的方法学研究和相关标准建立,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价值定位新途径;(二)建立健全疗效指标研制技术方法。借鉴COS、COA等研究方法,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评价指标研制、认定和应用相关技术规范和支持性政策;(三)建立健全合理对照设置技术方法。加强中药安慰剂研制关键技术攻关,形成覆盖中药常见剂型安慰剂生产供给能力;(四)建立健全数据规范采集技术方法。加强医工结合、中西医结合,研制一批标准化、小型化、数智化中医药临床疗效相关数据采集装置;(五)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技术方法。建成一批行业公认并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推进临床疗效评价多主体协同联动;(六)建立健全研究证据转化技术方法。加强监管科学研究,形成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完善中医药临床证据生产与转化联动技术体系和相关政策;(七)建立健全智能技术应用技术方法。推动中医药疗效评价与AI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智能化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和管理、数据分析和证据转化等方面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图:《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体系专家共识》发布仪式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昱、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国辰、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申春悌、天津中医药大学胡镜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秋艳,以及张俊华、王保和、谢雁鸣、王忠员、杨忠奇等专家参加发布仪式。
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亟需解决的基础性共性技术难题,该共识呼吁政产学研医各界同仁齐心协力,勇毅前行,共同绘就中医药疗效科学评价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