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如何透过17个文化坐标,看懂贵州600年家国往事?

2025年11月9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原创的图书——《屯堡·家国六百年》在贵州安顺举

2025年11月9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原创的图书——《屯堡·家国六百年》在贵州安顺举办的贵州屯堡文化大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理群,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顾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安顺市委书记杨昌鹏,贵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谢念,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CEO陈沂欢,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等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

上图:各位嘉宾共同发布《认识脚下的土地》《屯堡·家国六百年》。

下图: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CEO陈沂欢推介新书。

摄影/张小康

贵州建省与屯堡设立,具有稳边控藩、经略边疆的重大意义。明朝初年,为稳固西南边陲,来自江淮的大批军人来到贵州,建卫所、兴屯田、通驿道,守护国家统一。公元1413年,贵州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正式成为中国第十三个行省,开启了精彩的历史新篇章,经过岁月的沉淀,在贵州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加持下,这里保留下来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忠于家国的深厚情怀、勇于开拓的坚毅品格、和合共生的高超智慧、融合创新的恢宏气度组成的“忠、勇、和、融”的精神品格,是屯堡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活的灵魂。

《屯堡·家国六百年》面向历史和军事题材爱好者和深度旅行用户,将屯堡文化游学线路上的17处文化景观坐标串珠成链,从内容和视觉上全方位展示、解读屯堡文化。翻开这本书,就是开启一次融合历史探索、文化体验与山水观赏的人文之旅,带读者走进大明屯堡的六百年家国史诗,与历史对话,与山水同行。

“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

屯堡文化游学线路的十七处文化景观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本次屯堡文化大会邀请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理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复旦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等知名专家学者,设置开幕式、一个主论坛和三大分论坛,精准覆盖屯堡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发布多项屯堡文化研究最新成果,还有屯堡文化非遗市集、屯堡文化大地艺术装置展示、屯堡文化艺术展演等各类活动。同时,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打造的以“屯堡·家国六百年”为主题的风物之旅也将正式启动,我们将用六天五晚的时间深入探访屯堡文化的核心地带。

“屯堡文化,是打开贵州历史的一把钥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希望《屯堡·家国六百年》这本图书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让更多人了解屯堡、读懂贵州。”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CEO陈沂欢在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新书,在致辞中说道。

不了解屯堡文化

就无法读懂真正的贵州

每当提起雄奇壮阔的黄果树瀑布,人们自然会将目光聚焦于这一奇观的所在地——安顺。这片因世界级景观而闻名的土地上,还藏着一种看似遥远却早已融入地域肌理的文化印记——屯堡文化。

安顺黄果树瀑布。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尹刚

“屯堡与贵州建省息息相关、是贵州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见证了明初‘调北填南’的宏大事件,推进了‘造贵州、定西南’的历史进程,拓展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纵深。屯堡的意义远超军事范畴,促进了贵州的全面发展,增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交通建设、经济发展、城镇布局、文化传承等方面对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卢雍政说。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自古便是连接中原与云南、广西的“西南门户”,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明代为稳固边疆,朝廷推行卫所制度,大规模调遣中原军队入黔屯戍,使得军屯、民屯、商屯遍布全省,不仅奠定了贵州如今的行政与地理格局,更让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域特色在六百年时光中碰撞交融。

镇远祝圣桥雪景。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邹渝

卫所是明朝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置的军事机构,但偏偏在贵州保存下来了大大小小的屯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究其原因,则是这是来自中原的汉族将士来到西南民族杂居地区。对于这些军事移民来说,自身的民族装束习俗,不仅仅是群体内部的情感纽带,更是身上背负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这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最生动的注脚。

屯堡就像留存在安顺地区的一处时光隧道,既是明代军屯制度的活态遗存,也是中原民俗、军旅文化与贵州本土元素的共生结晶。其实,贵州本身就是一座“大屯堡”,而安顺则是这份文化最集中、最鲜活的载体,石头寨、地戏、凤阳汉装等独特标识在此完好留存。但它的影响远不止于安顺,而是渗透到贵州各地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与精神内核中,成为解读贵州文化基因的关键密码。

屯堡文化大会的地戏(上图)与“抬汪公”(下图)展演。

摄影/张小康

“通过贵州屯堡‘看’明朝,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我们可以看到屯堡村落有很多石头建筑,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服饰、上衣、头巾、鞋,等等;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他们的风俗跟周围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他们的一些节日,‘抬汪公’这样的习俗,还有地戏。地戏演的剧目,多是表现习武、表现国家责任担当、表现忠义忠孝等传统价值观念的,说‘到贵州,看明朝’,这都是我们可以看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说。

正如毛教授所说,屯堡文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死”文物,而是活在当下的传承。屯堡就像一部活动的史书,让人可以走进历史现场,亲身感受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屯堡保留着传承数百年的各类仪式、民俗。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李永忠 李立洪 夏功文

“不要忘记就在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要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历史、文化、地理中寻找变中之不变’。你们也就能在历史大变动的不确定时代,获得使自己‘安身立命的确定性与永恒性’。”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理群在屯堡文化大会现场向90后、00后青年郑重建议。

屯堡,就是贵州安顺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一部“无字史书”。正是为了读懂这部大书,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力邀专家学者、资深作者精心雕琢打磨了《屯堡·家国六百年》一书,为读者拆解屯堡文化的魅力所在,更为每一位旅行者提供了亲临历史现场的游览指南。本书也得到了钱理群、毛佩琦、葛剑雄、郦波四位知名学者的联袂推荐,多维度对屯堡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与贵州地域文化的深刻关联进行了深度阐释,提升了全书的思想层次与解读深度。

扫描图中小程序码购买《屯堡·家国六百年》

一本书、一条路,十七个文化坐标

如果你去过贵州,那么,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另一个版本的贵州故事。

如果你没去过贵州,那么,在旅行之前读一读,会让你对她更加神往。

地戏传承人手持《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张小康

全书以三大部分层层推进。“造贵州 定西南”引领你跳出传统历史叙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理解明朝为何倾力“经营”贵州,体会数十万大军如何穿越群山建立卫所体系,理解屯堡如何成为中央政权经略西南的“定海神针”;

“家与国 六百年”则带你走进“屯堡·家国六百年”经典游学线路,亲历从“家国安顺”到“万峰兴义”的鲜活现场——从鲍家屯的“袖珍都江堰”水利系统,到云峰八寨的防御格局,皆为你呈现一部“活着的历史”;

而“看明朝 到贵州”特邀钱理群、毛佩琦、范同寿、郦波、张新民、李建军、周必素七位权威学者,直面“我们到底要看什么”的核心命题,为你提炼“看明朝到贵州”的真正精髓。

《屯堡·家国六百年》一书共分为三大篇章。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李东旭 李立洪 柴建奇

为清晰呈现这条贯穿贵州的文化之路,我们创建了一套专属的文化标识系统——依据屯堡建筑特征,直观标示从城、县、乡(镇)、村落到关隘的行政层级与功能属性,拒绝走马观花,带你从微观到宏观,串联起“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屯堡文化经典游学线路”中的“家国安顺、云峰明月、永安珍堰、九溪吉昌、旧州烟云、天龙思源、关岭锁钥、青岩毓秀、卫城余味、边城风云、镇远通衢、隆里原乡、黄平飞云、福泉金汤、七星雄关、双凤和鸣、万峰兴义”共17个点位。

根据屯堡建筑特点设计的5种视觉标识符号。

摄影/林剑

这十七处文化景观,每一处名称都暗含双关,既是地理坐标,也是历史与愿望的结晶。例如“家国安顺”,既点明安顺作为“屯堡家国六百年”的核心文化区,也寄托了今日“平安顺利”的生活愿景,更隐喻此地六百年来对西南安定平顺的深远影响;“万峰兴义”既指兴义万峰林的世界地质奇观,也寓意近现代贵州人才辈出、后发赶超的蓬勃气象。

《屯堡·家国六百年》部分内页展示。

摄影/吴学文

我们不仅解读地理,更挖掘文化,观察生活。在内容中,既有对地理区位的清晰指引,也有对文化价值的深入阐释,更有对当地生活细节的真实捕捉。

而让历史血肉丰满的,是那些延续至今的家族故事。书中特设“我家的贵州故事”专题,通过顾氏、梅氏、王氏这三支屯军后代的家族叙事,呈现六百年家国命运的紧密相连。无论是安顺梅氏“文学有声”的家训,推动家族从军户转型为科举文脉;还是兴义王氏从屯堡子弟成长为近代风云人物的奋进足迹;或是顾氏镇远侯一脉“忠勇报国”的门风承传——这些都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依然鲜活的家族记忆。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生命轨迹,让屯堡文化成为一部仍在续写的“活态传奇”。

“我家的贵州故事”专题。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你的探寻可以从任何一环开始。在“村寨”里,九溪吉昌震天的锣鼓与地戏,将你卷入一场六百年的集体狂欢,当盛装的地戏队伍从身边走过,你会切身理解何为“只要‘在一起’,就没有什么难关过不去的”。

行至“关”的险隘,关岭锁钥的古道上,深浅不一的石痕石阶上深深浅浅的印记会让你产生奇妙的错觉——“你走的每一步,都可能和古人的脚印重叠”。格局打开至“县”的脉络,在镇远通衢,㵲阳河穿行于武陵与苗岭之间的V形缺口,让你顿悟何为“山河锁钥”,理解此地作为西南命脉的战略地位。最终回到“城”的格局,站在安顺的石板街上,触摸“明朝征南大本营”的脉搏,你便会发现,脚下这方土地,正是那场波澜壮阔的“造贵州,定西南”宏大史诗的见证者。

正如明史大家毛佩琦所言:“屯堡,是解读贵州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本书不仅特邀毛佩琦、范同寿二位大家执笔序言,更组建了二十人专家委员会为全书构建学术框架,所有论述均植根于扎实的田野调查——50余场深度访谈、80小时录音与超20万字一手资料,确保每个结论都源于真实的声音与现场的洞察,为你的探寻之路提供可信赖的学术指引。

知名专家学者访谈与推荐摘录。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制图/张琪

再厚重的历史,也需要被“看见”和“体验”。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在图片、地图与手绘图文结合的视觉优势,为你构建了一套强大的视觉与实用体系:

我们组织了两次实地拍摄,并面向全国广泛征集,最终从四万余幅图片中精选出223张用于本书。

我们更通过“巨幅拉页,尽览屯堡文化”的设计思路,在6幅全开全景拉页中,正面从空间维度展现“屯堡文化游学线路”手绘地图,背面则锚定时间维度,结合农历时序梳理重要节庆与活动,交织成一幅可读、可感、可行的屯堡文化长卷。

“屯堡文化游学线路”手绘地图。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手绘/张琪

这一切,共同实现了“点位可视化+节日日历化”的双维呈现。配合4份详实区域旅行指南——涵盖交通、美食、住宿、时令等实用信息——无论你是非遗爱好者、古建研学者,还是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这本书都能成为你“按图索骥”、直接塞进行囊的“明朝贵州”深度游攻略。

《屯堡·家国六百年》——带上它,解锁一个藏在山水间的明朝。历史从未如此鲜活,等待你的,是一场颠覆认知的文化冒险。

六天五晚

走一条深度体验屯堡魅力的经典线路

“屯堡文化已深度融入时尚、嵌入生活:从林志颖、陆毅等明星用高台地戏演绎歌曲《东海老人》,到知名手机广告、《上城士》杂志纷纷解读屯堡美学,标志着屯堡文化活化利用迈入崭新空间;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长篇小说《屯堡》、歌曲《故乡千里望》等文艺精品陆续面世、深受热捧;歌舞《屯堡观新》从贵州春节团拜会走向香港元宵彩灯会,成为‘屯堡风采’跨越山海的鲜活载体。”贵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谢念在屯堡文化大会现场介绍。

屯堡文化,为贵州的深度旅行,提供了另一个时空指南。我们不仅做了一本书,还要带着一众专家、大V走一趟横贯贵州高原的屯堡文化之路,沿着“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屯堡文化经典游学线路”的17个历史文化坐标,深度穿越体验“看明朝,到贵州”。

风物之旅出行海报。

摄影/李永忠 制图/张琪

11月8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联合组织的风物之旅正式启动,本次风物之旅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复旦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历史博主@浪入银河的细菌,泛知识博主@蘸盐、历史博主@老猪的碎碎念,科普作家@花落成蚀,历史博主@几苇渡等嘉宾共同来到安顺,将通过六天五晚的行走开启一场屯堡文化之旅。

上图:风物之旅出行嘉宾参观安顺文庙。摄影/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薛峰

下图: 嘉宾参观安顺博物馆。摄影/张小康

活动期间,葛剑雄教授还为“屯堡·家国六百年”经典游学线路揭幕。“行走在这条线路上,我们能触摸到一部‘活着的历史’。更可贵的是,屯堡并非文化孤岛。它在六百年间,通过与周边族群的深度交融,从军事堡垒演变为商贸节点与文化家园,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葛剑雄教授在揭幕致辞中说道。

上图:葛剑雄教授(左)为“屯堡·家国六百年经典游学线路”揭幕。

下图:屯堡大会活动现场。

摄影/张小康

我们将深度走访军屯移民在贵州高原留下的家国传承——安顺古城之内,被誉为“石雕艺术的殿堂”的安顺文庙,是贵州省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庙。与文庙隔街对望的安顺武庙,大殿中有36根整料石柱,静静诉说着安顺古城的厚重历史。文、武庙并立,正是当年屯堡人“崇文尚武”的生动写照。

地戏表演。

摄影/张小康

屯堡人的精神世界,藏在地戏里。本次风物之旅将亲密接触这一“戏剧活化石”,在听一场地地道道的地戏,感受忠义情怀与英雄传奇之余,我们将亲手雕刻一副地戏面具,用这种方式与屯堡精神对话。

地戏面具制作。

摄影/张小康

在遍布贵州的众多屯堡村落中,云峰八寨是充满历史遗存的核心区域。其中,云山屯保存了大量古建筑,既散发着军屯的硬朗气息,又透露出屯堡人怀念故乡的江南风韵。我们还将走进古“安顺州”的治所——旧州古镇,探访家国六百年在黔中大地塑造的民族融合的现场。

旧州炸龙。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罗亨胜

我们还将探访雷屯金氏宗祠,并到梅家堰坝古村与梅氏家族的屯堡后裔对话,走进江淮移民扎根贵州的六百年家国情怀,触摸更鲜活的屯堡日常。

探访古老的屯堡文化之余,风物之旅团队还将复刻调北征南的足迹与味觉记忆:重走大军穿行的关岭古驿道,体会屯堡先民进入贵州的艰苦跋涉;品尝卫城八大碗,感受淮扬古味,从另一个维度体会贵州文化多元、包容的气度。

卫城八大碗。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陈伟红

《屯堡・家国六百年》是一本书,也是一本指南。针对旅行者的需求,本书按照安顺、贵阳、贵州东部及南部、贵州西部几个区域,设计了简洁清晰的旅行指南,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现场体验屯堡文化的实用抓手。

见证新书发布的激动心情尚未平复,风物之旅团队便已踏上探访屯堡的旅途。书页之间,有屯堡的六百年沧桑,也有屯堡人一路走来的动人故事。合上书本,跟着字里行间的指引踏上壮游,走进石头垒就的村寨,和身着凤阳汉装的屯堡嬢嬢拉一拉家常,聆听地戏面具后的古腔遗韵,感受一场在贵州六百年不衰的家国情怀。

屯堡嬢嬢翻阅《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张小康

文 | 伊森、张嘉芮

编辑 | 伊森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设计 | 张琪 鱼一条

封图、头图 | 吴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