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你不知道的《水浒传》真相第19期
托塔天王晁盖没上梁山之前,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刘唐、公孙胜知道生辰纲的信息后,会第一时间找到晁盖,邀请他一同去犯罪?晁盖的名气不是特别大,又只是一个乡下小财主,为什么江湖好汉作案时都来找他?你根本猜不到他的真实身份。
听萨沙说一说吧。
因为晁盖的真实身份,竟是一个地下犯罪团伙的头子。
我们一点点来看。
书中说: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郓城县管下东门外有两个村坊,一个东溪村,一个西溪村,只隔着一条大溪。当初这西溪村常常有鬼,白日迷人下水在溪里,无可奈何。
忽一日,有个僧人经过,村中人备细说知此事。僧人指个去处,教用青石凿个宝塔,放于所在,镇住溪边。其时西溪村的鬼,都赶过东溪村来。那时晁盖得知了大怒,从溪里走将过去,把青石宝塔独自夺了过来东溪边放下。因此人皆称他做托塔天王。晁盖独霸在那村坊,江湖上都闻他名字。
单单从这段描写来看,晁盖没有什么了不起。
他不过是乡下的小地主,是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也就是村长。郓城县贫穷且落后的,连阎婆惜这样表演水平一流的女艺人,流落到这里竟无法维持生计:王婆拦住,指着阎婆对宋江说道“押司不知,这一家儿从东京来,不是这里人家。嫡亲三口儿,夫主阎公,有个女儿婆惜。他那阎公,平昔是个好唱的人,自小教得他那女儿婆惜也会唱诸般耍令。年方一十八岁,颇有些颜色。三口儿因来山东投奔一个官人不着,流落在此郓城县。不想这里的人不喜风流宴乐,因此不能过活,在这县后一个僻净巷内权住。”
其实,哪里是郓城县老百姓不喜欢看表演,导致阎婆惜无法卖艺赚钱。
短短几年后,首都开封的过期女明星白秀英,跟随县令到郓城县,就引得全县人都来观看表演:李小二道“都头出去了许多时,不知此处近日有个东京新来打踅的行院,色艺双绝,叫做白秀英。那妮子来参都头,却值公差出外不在。如今见在勾栏里,说唱诸般品调。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有戏舞,或有吹弹,或有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可见,并非郓城县人不喜欢娱乐,而是此地贫穷落后,从未有过像样的娱乐事业。
当地人眼界有限,不舍得在娱乐上花钱,阎婆惜这才无法生存下去。
有县令撑腰的白秀英不惜重金,自行投资举办大型舞台表演,郓城县的老百姓便蜂拥而至,热闹非凡。
《水浒传》中,稍微大一些的城池都有三街六市、勾栏瓦舍,肯定会有娱乐场所。
就连小地方孟州(今天的河南焦作)的一个市镇快活林,也不断有妓女、歌伎来这里做生意。
鲁智深服役的渭州,就是今天的甘肃平凉,在古代是个非常偏僻的前线战区,仍然有金翠莲这样的歌女四处卖唱。
堂堂富裕省份山东,郓城县却没有这种娱乐事业,客观说明这里很不发达。
而晁盖在不发达地区的乡下做个小地主和村长,显然没什么了不起。大家别以为古代的小地主有什么厉害,他们的生活比老百姓强不了多少。
远的不提,明清时代拥有几十亩到一二百亩土地被认定小地主。表面上,这种小地主的经济条件大大高于贫农、中农。然而,他们通常家里人口较多,还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开销远远大于普通农民。
所以,即便是这种小地主家庭,一年大部分时候也需要吃粗粮,大米、白面这些细粮和酒肉只能用于节日和待客。
历史资料记载:山西的小地主家庭,也只能过年的时候用几斤肉去包几顿饺子,平时根本不能吃肉。即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小地主家庭很少吃鱼、肉、蛋,在平时一般用于待客。过年的时候,江南小地主为了显示家庭宽裕,通常会煮上几大碗鱼、鸡、鸭、猪、蛋,用于待客宴上的撑场面。懂事的客人,不会随便懂这些荤菜。有些拜客的小孩子不懂事,将肉菜吃了一些,就给主人家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明天就没有肉菜摆台宴客了。等待春节快要结束时,小地主家庭才会将几大碗肉菜吃掉,当然优先给老人和孩子。
显然,晁盖的地位和财富同柴进大官人之流差了十万八千里。
相比打过老虎的武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智深,晁盖在江湖上没什么壮举,只是一个托塔天王而已。
托塔事件只能说明晁盖的力气大,还愿意为本村出力。这根本不是江湖上的辉煌事情,不足为奇。
如此看来,晁盖似乎只是默默无闻的江湖小人物,事实却截然相反。
书中这么写:知县把一干拿到的邻舍当厅勘问。众邻舍告道“小人等虽在晁保正邻近住居,远者三二里田地,近者也隔着些村坊。他庄上如常有搠枪使棒的人来,如何知他做这般的事?”
邻居们讲得很清楚,晁盖家里经常有江湖人士进进出出。
在北宋时期,政府对于民间实施严格的管理,对于盲流、游侠之类的武人进行严密的监控。北宋的老百姓不能在家中,私藏长枪之类的长柄兵器,违者要坐牢一年半。如果携带长枪出门,更是要坐牢两到三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晁盖家里有搠枪的人进出。这些人带着长枪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显然都是些胆大包天的法外狂徒。
从前文中提到的“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我们可以推断出,那些投奔晁盖的人,大部分是负案在逃的罪犯。
这些人根本就是犯罪后在江湖上逃亡,才敢堂而皇之地携带长武器四处流窜。
反正,这些人被抓住通常也是重判甚至判死刑,不在乎因为携带长枪而额外增加的一两年刑期。
北宋的法律是连坐制度,晁盖窝藏这些人同样是犯罪,而且罪行不轻。
要知道,晁盖可不像柴进有可以免罪或者减罪的御赐丹书铁券。他的这种窝藏行为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败露,极有可能家破人亡。
相比之下,及时雨宋江在江湖上名气比晁盖大得多,以仗义疏财闻名全国。
然而,如此讲义气的宋江,却从不敢在家里窝藏任何一个通缉犯,最多是资助他们一些钱财罢了。
那么,晁盖为何要甘冒如此大的风险呢?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写到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一个蹊跷之处。
古人普遍早婚,尤其乡绅家庭的男丁,年满15岁就可以结婚,绝大多数20岁之前就已经娶妻生子。
小说《红楼梦》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不到40岁就做了爷爷,有了孙子贾兰。而贾宝玉于十八岁成婚,在家族眼中已是“年岁不轻”。
同样出身郓城县的小地主宋江,虽没有正式娶妻,却养着小妾阎婆惜。
那么,接近40岁的富户晁盖竟然没结婚,真是不可思议。
书中解释是晁盖喜爱练武,才不愿意娶妻,这根本说不通。
武艺高强的大地主卢俊义,就有老婆贾氏。地主或者富户出身的梁山好汉,诸如李应、柴进、基本都有家室,他们的武艺同样很高明。
只有很年轻的小伙子,比如地主少爷穆弘、穆春兄弟,孔明、孔亮兄弟以及史进,才暂时没有成亲。
那么,晁盖为什么如此古怪的选择单身?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晁盖是刻意不愿意娶妻生子。
古代的社会有一种特殊的阶层,被称为光棍,也就是无妻无子的单身汉。
从古至今都认为,这种光棍等同于乱民、流氓,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这类没有家庭牵挂的男人,将心一横就什么都敢做,就连杀人放火、聚众造反也不在话下。
换句话说,晁盖这么做不是不喜女色,而是为了成为那种无牵无挂的光棍。
他为什么要做光棍汉?我们等会再揭露真相。
再说晁盖的财富,确实相当可观。
在抢劫生辰纲之前,晁盖曾经多次出手撒钱。
除了给阮氏三雄30两银子以外,晁盖为了营救刘唐,行贿给都头雷横10两银子。
如果这是为了争取这些好汉,而不得不花的钱,但晁盖平时的出手也很大方。
遇到僧道上门化缘,晁盖少则给三升米,多则给三斗。如此出手,足以显示其家底之殷实:六筹好汉正在后堂散福饮酒,只见一个庄客报说“门前有个先生要见保正化斋粮。”晁盖“你好不晓事!见我管待客人在此吃酒,你便与他三五升米便了,何须直来问我?”庄客道“小人把米与他,他又不要,只要面见保正。”晁盖道“以定是嫌少,你便再与他三二斗米去。你说与他,保正今日在庄上请人吃酒,没工夫相见。”
宋代的粮食价格较高,宋徽宗时期一石米要二三千铜钱,一石是十斗,三斗米等于六百到一千铜钱,也就是半贯钱或者一贯钱,等于半两多银子。
大家知道,一两银子的消费力有多高?
书中这么写: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与阮小七,就问主人家沽了一瓮酒,借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阮小二道“我的酒钱一发还你。”店主人道“最好,最好。”
吴用买了这么多酒牛肉,还用不到1两银子,剩下的可以帮助阮家兄弟还赊欠的旧账。别的不提,这20斤牛肉非同小可,在当年绝对属于顶级饮食,相当于今天进口高档牛排,价格非常昂贵。
北宋后期的1两银子,大体相当于今天的2000元人民币。
晁盖对于上门化缘的陌生僧道如此慷慨,能够给一次半两银子,也就是1000元人民币,显然他颇有财富。
这就怪了。
作为一个贫穷县城下面村子的小地主,晁盖应该财力非常有限,为什么能够出手如此阔气?
写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文章最早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刘唐、公孙胜同晁盖素不相识,却千里上门寻找他一起犯罪?
以上这些怪异之处,似乎都不符合情理。
其实,大家知道搞清楚晁盖的真实身份,一切疑问也就瞬间水落石出!
晁盖就是地下犯罪组织的头目,之前肯定做过多起抢劫或者偷盗的大案。
他之所以如此富裕又如此慷慨,是因为晁盖的财富根本不是合法的,而是犯罪所得。
那么,富裕的晁盖,为什么快40岁也不娶妻生子?
他深知私下做了不少违法犯罪的事情,一旦东窗事发,极可能殃及家人,因此选择了不婚不育的道路。
在古代,罪犯的妻儿多会受到牵连,轻则坐牢或者做奴仆,重则被杀头处死。
就像霹雳火秦明,被误认为聚众谋反,他的妻儿都被青州慕容知府杀了:知府喝道“你如今指望赚开城门取老小,你的妻子今早已都杀了。你若不信,与你头看。”军士把枪将秦明妻子首级挑起在枪上,教秦明看。秦明是个性急的人,看了浑家首级,气破胸脯,分说不得,只叫得苦屈。
晁盖的智囊吴用也是如此,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这不是偶然现象。
为什么刘唐、公孙胜都来找晁盖一起抢劫生辰纲?他们知道晁盖是隐藏的犯罪团伙头子。
官府虽不知道这些真相,江湖中人却心知肚明。
刘唐、公孙胜应该是江湖上的独脚大盗,也就是单人作案的犯罪分子。
刘唐的武艺超群,江湖经验也非常丰富。后来梁山经常派遣刘唐潜入危险的敌后,负责打探情报,可见他的精明强干。
刘唐还擅长演戏,在雷横面前巧妙的演了一出认舅舅的好戏,借此脱离了官府的抓捕,可见此人非常机灵。
那么,刘唐绝对可以独自做一些案件,如抢劫人数较少的富商、即便对方有三四个人,也未必是刘唐的对手,公孙胜应该也差不多。
可惜,这次抢劫的目标非同小可,是梁中书派人护送的生辰纲。
对方至少有十几二十个军人,还肯定有一个武艺高超的军官负责指挥。
这就不是刘唐或者公孙胜能够独自做的案件,必须寻找其他帮手共同作案。
因为晁盖在江湖上名声显赫,传闻他做了很多大案,为人仗义疏财,完全符合刘唐、公孙胜的需求,他们这才找上门来。
自然,刘唐和公孙胜不是空手而来,他们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情报。
刘唐告知了生辰纲通过的具体时间,公孙胜更是厉害,连杨志他们的运输路线都摸得一清二楚。这些情报的珍贵程度,简直难以用金钱衡量。
揭开晁盖的真实身份之谜,另一件令人费解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为什么晁盖要费尽心机地拉拢都头雷横、朱仝以及押司宋江?
这三人与晁盖并非泛泛之交,而是情同手足的铁哥们。
生辰纲事件案发后,宋江竟然赶在县衙派出士兵抓捕晁盖之前,冒险骑马赶来通风报信。
根据北宋法律,宋江的此种行为一定会被连坐,被视为晁盖犯罪集团成员,十有八九会人头落地。
更夸张的是,负责抓捕晁盖的刑警大队长雷横和朱仝,居然故意放水,令晁盖得以逃脱:朱仝撇了土兵,挺着刀去赶晁盖。晁盖一面走,口里说道“朱都头,你只管追我做什么?我须没歹处。”朱仝见后面没人,方才敢说道“保正,你兀自不见我好处。我怕雷横执迷,不会做人情,被我赚他打你前门,我在后面等你出来放你。你见我闪开条路让你过去。你不可投别处去,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晁盖道“深感救命之恩,异日必报。”
雷横也赶了一直回来,心内寻思道“朱仝和晁盖最好,多敢是放了他去,我没来由做甚么恶人。我也有心亦要放他,今已去了,只是不见了人情。晁盖那人也不是好惹的。”回来说道“那里赶得上,这伙贼端的了得!”
朱仝和雷横故意放走了晁盖。如果此事败露,他们二人也难逃法网,甚至可能会被判处死刑。
晁盖与他们三人之间有着如此深厚的关系,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通过晁盖平时巴结雷横的行为,不难看出,他一直在努力与雷横和朱仝保持良好的关系,最终结为了铁哥们。
为什么会这样?
晁盖是在郓城县隐藏的犯罪分子,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必须在当地警方寻找保护伞。
因为作案这种事,就是“上得山多终遇虎”,说不定哪天就会穿帮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晁盖要想逃脱法网,就必须依赖警方保护伞的庇护。
那么,晁盖同宋江又是什么关系?
雷横、朱仝并不知道晁盖是罪犯,也不是他的同伙,最多是拿着黑钱提供帮助的保护伞。
宋江则完全是晁盖犯罪集团的一分子,是这个团体在政府内部的卧底。
即便晁盖同雷横、朱仝关系很好,对他们却不太信任,没有向他们透露自己犯罪分子的真实身份。
一旦案发,身为保护伞的雷横和朱仝是否会冒险保护晁盖,就是难以预料的。
因此,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晁盖必须派遣一个更加可靠的卧底来为他通风报信,这个人就是宋江。
宋江出身于比晁盖更穷的小地主家庭,工作也只是地位不高的县委小秘书,却拥有大量资金用于笼络江湖好汉。
放在今天,宋江就属于“公务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实际上,这些钱财是他作为晁盖犯罪集团卧底的分赃款。
同雷横和朱仝不一样,宋江知道晁盖的真实身份,他的工作就是监督县衙的警方信息。因为无论哪一级政府侦破了晁盖犯罪集团,最终都需要来到郓城县让县令协助抓捕。
而宋江是处理县令文件的秘书,自然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县衙的所有消息,是通风报信的最好人选。
一旦发现晁盖有危险,宋江就必须第一时间赶来通报,类似于电影《无间道》刘德华所扮演的卧底角色。
那么,刘唐、公孙胜为什么敢于得罪权倾朝野的太师蔡京,去冒险抢劫生辰纲呢?
这也不是什么“劫富济贫”,纯粹是因为金钱的诱惑太大了。
刘唐和公孙胜接近于江湖流浪汉,生活极为贫困。
刘唐独自一人尚且好说,公孙胜在老家还有个老母亲需要赡养。
后来李逵和戴宗找到公孙胜老家时,发现他的母亲住在一间简陋的草屋里。
在古代,只有最穷的人才会住在草屋内,因为草屋的建筑费用最低。但是,草屋是最差的房屋。屋顶茅草非常容易腐烂和损坏,常常导致漏雨甚至屋内四处透风,因此每年都需要更换和维护。如果一直不管它,最多二三年以后,草屋的屋顶就会彻底崩塌。
关键在于,就算每年都进行维护,也不能保证草屋平时不会漏雨、透风。
而人类建造房屋,就是为了遮风避雨,只有穷人才会迫不得已居住草屋。
由此可见,公孙家的生活极为贫困,李逵甚至不屑的骂他为“乞丐道人”!
而梁中书的生辰纲非同小可,价值高达十万贯,这相当于至少三五万两银子。即便多人作案后分赃,每人也能分到近万两银子。
刘唐、公孙胜这类社会边缘人群来说,一辈子都未必能够赚到三五百两银子,更别提近万两白银了。只要这次犯罪成功,他们的余生可以享受逍遥和富裕。
刘唐和公孙胜受到巨大财富的诱惑,阮氏三雄也是如此:吴用道“你们三位弟兄在这里,不是我坏心术来诱你们。这件事,非同小可的勾当。目今朝内蔡太师是六月十五日生辰,他的女婿是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即目起解十万贯金珠宝贝与他丈人庆生辰。今有一个好汉姓刘名唐,特来报知。
如今欲要请你们去商议,聚几个好汉,向山凹僻静去处,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因此特教小生只做买鱼,来请你们三个计较,成此一事。不知你们心意如何?”阮小五听了道“罢,罢!”叫道“七哥,我和你说甚么来?”阮小跳起来道“一世的指望,今日还了愿心,正是搔着我痒处。我们几时去?”吴用道“请三位即便去来。明日起个五更,一齐都去晁天王庄上去。”阮家三弟兄大喜。
对于贫穷的刘唐、公孙胜、阮氏三雄、白胜甚至乡下教书先生吴用而言,这个大案绝对是百年难遇的好机会,就算豁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这伙人就是一个犯罪团伙,也很容易变为土匪集团。
从古至今,土匪多由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组成。他们缺乏社会地位,生活贫苦,难以维持生计,饱受歧视的煎熬,又无法通过正当途径改善生活。他们没有任何合法的社会资源,只剩下敢打敢拼的决心,只好通过犯罪来获取财富。
退一步说,就算犯罪的事情穿帮了,他们大可一同上山为匪,这也不算太糟糕的结局。
而土匪山寨是一个小型的共产主义社会,抢来的财物会平均的分给每一个匪首。做土匪后同样能够享受一段时间的富裕生活,甚至还能享用抢来美女佳人。
这是刘唐、白胜、阮氏三雄等人,没上山为匪之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境遇!
他们的代价是,从此背负着天大的罪行,一旦被捕就要判处死刑。
话说回来,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一条命值几个钱呢?九十年代,大陆私人煤矿砸死一个矿工,往往就赔偿几千元。而在一海之隔的香港,一条宠物狗也能卖几千元。
北宋时期一个乡民被人打死,按照法律只要赔偿50两烧埋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0万元。
然而,抢劫生辰纲对于晁盖来说,意义就完全不同。
同其他七人不一样,晁盖可是一个颇有财富的地主。
晁盖的合法财产和之前的犯罪所得,最少有数千两银子。
对晁盖来说,他已经不缺钱,就算犯罪也应该选择比较安全的案子,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安全。
那么,抢劫当朝百官之首、太师蔡京的生辰纲,对于晁盖来说就是极其不明智的举动。
生日礼物被抢劫,还是第二次被抢劫,蔡京一定会不惜代价压迫麾下官员侦破此案:赶到济州府衙门的府干道“小人是蔡太师府里心腹人。今奉太师钧旨,特差来这里要这一干人。临行时,太师亲自分付,教小人到本府,只就州衙里宿歇,立等相公要拿这七个贩枣子的并卖酒一人、在逃军官杨志各贼正身,限在十日捉拿完备,差人解赴东京。若十日不获得这件公事时,怕不先来请相公去沙门岛走一遭!小人也难回太师府里去,性命亦不知如何。相公不信,请看太师府里行来的钧帖。”
果然,蔡京派人恐吓济州府尹,十日内不能破案就直接发配到,条件最恶劣的沙门岛坐牢。而沙门岛犯人的死亡率,高达94%,是标准的人间地狱。
这种情况下,济州府尹只能拼了命去破案,甚至在负责案件的观察何涛脸上刺下“迭配某州”的字,比蔡京还要狠得多。
这么重大的案件,必然导致上一级逼迫下一级,才会更容易破案。
就晁盖来说,他并不是刘唐、公孙胜、阮氏三雄那种性命不值钱的江湖穷汉,而是已经有了不少财富。那么,晁盖何苦冒险去抢劫蔡京的生辰纲?劫掠那些无权无势的富商,岂不是更加安全且划算?
那么,晁盖为何要背弃原则,涉足此案?
这背后是由他的身份与性格所决定的。
上面说了,晁盖真正的身份,是隐居在郓城县的地下犯罪团伙头子,以小地主身份作为掩护。
此时如此绝佳的作案时机浮现,江湖上的刘唐、公孙胜等人才会来投奔他,将这么重大的秘密泄露给他。
如果晁盖推辞不做这个案子,刘唐和公孙胜一定会转而找其他人作案,那么就等于白白将重大秘密泄露给晁盖。
江湖好汉做这些大案,完全是刀口上舔血,一定要谨慎再谨慎,随便泄露秘密是绝对不行的。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多一个人知道秘密,就多一分杀头的危险。
刘唐和公孙胜就是判断晁盖极有可能去作案,才会将秘密冒险告诉他。
那么,只要晁盖畏惧蔡京而拒绝抢劫生辰纲的名声传出去,未来江湖好汉唯恐泄密连累自己,恐怕就不会再找他做什么大案,等于断了晁盖的财路。
自然,如果这是宋江处于此境,而不是晁盖,权衡轻重仍然会选择放弃抢劫生辰纲,毕竟个人利益和性命更重要。
而晁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选择和命运。
他是个真正的黑社会大哥,而不是宋江这种政治家。
晁盖有着浓重的义气思想和大哥风范,胆量很大,很有担当,非常重视江湖声誉。
他认为既然有江湖兄弟来投奔自己,随便拒绝就是不讲义气和胆小怕事的表现。
以晁盖的个性,宁可冒险去作案,也不愿意背负这种不良的名声,让江湖好汉们瞧不起自己。
反正他是个光棍汉,就算死了也无牵无挂,大不了赔上自己的一条性命。
所以,晁盖就违背原则去抢劫了生辰纲,案发后被迫上了梁山,又在曾头市不明不白的中箭身亡。
在我们看来,晁盖此举不就是“自作自受”吗?简直是自寻死路。
但晁盖就是这样的性格,后来才会带着一二百个喽啰,千里迢迢跑去江州,面对数千政府兵马去劫法场救宋江,完全相当于“飞蛾扑火”。对于晁盖来说,宋江之前拼死救过自己,自己就算一定会死在江州城下,也要不惜代价营救恩人宋江。
相反,宋江什么都可以牺牲,就是不能牺牲自己的性命。
可以这么说,晁盖就是,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