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东吴靠江东六郡打天下?对应如今这几个地方,小到你不敢信!

文|老达子本文共3034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前言提起江东,大部分人的记忆的应该都会飘着一股英雄气,它是项羽无颜见江东父

文|老达子

本文共3034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提起江东,大部分人的记忆的应该都会飘着一股英雄气,它是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悲壮,是周瑜羽扇纶巾指挥的赤壁烽火,也是孙权坐断东南的底气来源。

公元195年,21岁的孙策带着父亲孙坚留下的1000多名残兵,从安徽历阳渡江,一路砍杀到江东。《三国志·孙策传》里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藏着他一生最狠的战功:“遂定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

当年东吴赖以立国的江东六郡,到底是如今的哪些地方呢?明明听起来地盘不大,为何能撑起孙权与曹、刘三分天下的格局呢?今天老达子就从江东六郡的由来讲起,看看孙权父子是怎么把这副初始手牌玩成三国剧本的。

江东六郡的历史溯源

要讲江东六郡,得先从孙策的创业史说起,毕竟这地盘不是孙权继承来的,是他哥用命拼出来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孙策的父亲孙坚跟着袁术打天下,结果在攻打刘表时中箭身亡。年轻的孙策带着孙坚的旧部(其实也就千把人),向袁术借兵(本质是要回父亲的部队),然后渡江向江东发展,也是这一步,成了东吴起家的关键。

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丹阳郡是孙策的娘舅家,他舅舅吴景当时是丹阳太守,跟着袁术混。孙策一来,就等于接管了丹阳郡,拿到了第一个根据地。

接着渡江打败了刘繇,又拿下了吴郡,随后再下会稽郡,逼得太守王朗投降。之后又平定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带),分豫章郡南部置庐陵郡(今江西吉安一带)。

最后拿下了庐江郡(今安徽庐江、舒城一带,注意是长江以北的部分)。前后用了5年(公元195-200年),终于奠定了江东六郡的基本盘。

换句话说,江东六郡是孙策一寸一寸打下来的,不是捡来的便宜,是踩着军阀、豪强的尸体拼出来的根据地。

而这六郡的位置,刚好卡在长江下游的黄金地段:西接荆州(刘表的地盘),北临长江(曹操的势力范围),东靠大海,南连百越——既是四战之地,也是易守难攻的安全岛。

为什么说安全?因为长江是天然的屏障(后来曹操打赤壁之战失败,很大原因就是过不了长江),而六郡内部水网密布(钱塘江、富春江、赣江等),既方便运输粮草,也方便孙策的水师发挥优势(东吴的水军是三国里最强的,这和江东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更关键的是,江东六郡在秦汉时期已经是鱼米之乡,比如吴郡的三吴之地(吴、吴兴、会稽),早在西汉就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了,豫章郡的江南粮仓,也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军粮。

所以孙策死后,孙权接手的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有粮、有兵、有地理优势的优质盘,这也是东吴能在三国里熬到最后的根本原因。

拆解江东六郡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聊聊这六郡~

1、吴郡吴郡是秦汉时期的老牌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苏州、上海全境,以及浙江嘉兴、湖州一带。这地方有多重要呢?

看看《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吴楚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简单说就是天生的粮仓+渔盐之乡,粮食够吃,鱼盐够卖,经济实力杠杠的。

而且吴郡是孙策的大本营,孙权后来把都城迁到建业(今南京)之前,吴郡一直是东吴的政治中心。

2、会稽郡会稽郡的治所在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浙江大部分地区(除了嘉兴、湖州),以及福建北部(福州、宁德一带)。这地方的特点是地广人多。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会稽郡有“户十二万三千九十,口四十八万一千一百九十六”,是江东六郡里人口最多的郡。

而且会稽郡多山地,适合藏兵,当年孙策平定会稽后,把这里当成兵源基地,很多东吴的将领(比如虞翻、贺齐)都来自会稽郡。

3、丹阳郡丹阳郡的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宣城市),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南京、镇江,安徽宣城、马鞍山,以及浙江杭州的部分地区。

这地方的关键是地理位置,它刚好卡在长江南岸,是东吴对抗曹操的前沿阵地。比如丹阳郡的建业(今南京),后来成了东吴的都城,就是因为它控江扼淮,能挡住北方的进攻。

而且丹阳郡多山越(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孙策、孙权在这里征发了大量士兵(史载丹阳兵是东吴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4、豫章郡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市),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西大部分地区(除了吉安)。这地方是江南粮仓,根据《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记载,豫章郡田肥壤沃,稼穑备植,渔猎满山泽,每年能产出大量粮食,支撑东吴的军队。

而且豫章郡靠近荆州,是东吴向西扩张的跳板(后来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就是从豫章郡出发的)。

5、庐陵郡庐陵郡是孙策分豫章郡南部置的(公元200年),治所在西昌县(今江西吉安市),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西吉安、赣州一带。

这地方的作用是稳定后方,因为靠近百越(今广东、广西一带),孙权在这里设置庐陵郡,就是为了控制南方的少数民族,防止他们叛乱。同时,庐陵郡也是东吴的兵源补充地(比如庐陵兵后来跟着陆逊打夷陵之战)。

6、庐江郡注意了,庐江郡是江东六郡里唯一跨江的郡,治所在舒县(今安徽庐江县),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安徽庐江、舒城、桐城一带(长江以北)。

这地方的重要性在于战略缓冲,东吴控制了庐江郡,就能在江北建立桥头堡,防止曹操从淮南进攻江东。比如孙权后来派周泰守濡须口(庐江郡的重要关卡),就是为了挡住曹操的南征军。

现在把这些地方拼起来看:江东六郡其实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全境、安徽东南部、江西大部分地区。

说大不大(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长三角+赣鄱平原),说小也不小(覆盖了长江下游最富庶的区域)。可别小看这片区域,在东汉末年,它的经济实力、人口密度、地理优势,都足以支撑起一个割据政权。

江东六郡够用吗?

很多人会问:东吴为什么不扩张?为什么守着这六郡之地就能对抗曹、刘?

其实也尝试过外扩,只不过四处受挫。比如向西扩张时,《三国志·吴主传》黄武元年:“权自将围江夏,不克。”,《三国志·诸葛亮传》建兴七年:“亮攻祁山,权亦遣陆逊攻襄阳,不克”。两次主动越江、越山进攻,都无功而返了。

再看向北扩张时,《三国志·张辽传》“权率十万众攻之,为辽所破。”,而且同一战役在《吴主传》出现两次(215、233),都是惨败。所以东吴不是不想北扩,而是打不出去。

但是江东六郡也是也足够了,江东六郡的小,是精致的小——每一寸土地都有用,每一个郡都不可或缺。

首先是经济自给自足:吴郡的渔盐、豫章的粮食、会稽的兵源、丹阳的地理位置,加起来刚好形成闭环。不需要依赖外界,就能自己生产粮食、武器、钱财。

比如东吴的屯田制(在丹阳、豫章一带开垦荒地),每年能产出足够的粮食,吴郡的盐铁官营,能赚很多钱,会稽的山越兵,能补充兵力。

其次是地理易守难攻:江东六郡的北边是长江(天然屏障),西边是荆州(后来被东吴拿下),东边是大海,南边是百越,几乎没有四面受敌的风险。看看曹操打了一辈子东吴,都没能跨过长江,再看看刘备打夷陵之战,也被陆逊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就是因为江东的地理优势太明显。

最后就是豪强支的持:江东六郡有很多本土豪强(比如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会稽的虞、贺家族),这些豪强掌握着土地、人口、武装,孙策、孙权通过联姻授官的方式,把他们拉到自己这边(比如孙权娶了顾雍的孙女,陆逊是陆家的代表)。

有了豪强的支持,东吴就能凝聚人心,不会像蜀汉那样内部矛盾重重了。

老达子说

今天的江东六郡,已经变成了长三角+江西+安徽南部,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苏州的GDP全国第6,杭州的互联网全国领先,南昌的制造业正在崛起,还有绍兴的黄酒、宣城的宣纸,也都是是中国符号。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已经奠定了江南经济中心的基础,历史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慢慢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