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九江近代史料 | 苏联顾问的《中国回忆录》,1926年(上)

作者:冯晓晖“九江近代史料”系列作为“九江文史”下的子栏目,致力于深入挖掘早期报刊书籍、档案文件、历史照片、地图等原始史

作者:冯晓晖

“九江近代史料”系列作为“九江文史”下的子栏目,致力于深入挖掘早期报刊书籍、档案文件、历史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并结合当代视角加以解读,力求多维度展现九江近代历史的真实风貌。

【史料来源说明】

篇名:《中国回忆录》1921—1927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期:1981年3月第一版

作者:【苏】C·A·达林

译者:侯均初 等

《中国回忆录》中文版封面

【出版物说明】

《中国回忆录》是 C·A·达林 1922 年-1927 年在中国活动的自述。

C·A·达林(中文: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达林,俄文:Серг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Далин),生于 1902 年。苏联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汉学家、美国研究专家。

达林早年在苏联从事共青团工作,1919年成为俄共(布)党员。1920年成为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并于1921年当选为远东书记处委员。曾于 1922 年、1924 年、1926 年三次来中国工作,会晤过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1922 年他曾以共产国际全权代表的身份同孙中山进行过谈判。大革命失败前夕,又随同广州国民政府北迁,经南昌而至武汉。

C·A·达林

达林曾参与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多项重要活动。本回忆录记录了他在这些活动中的亲身见闻,并反映了他对当时中国革命若干事件及部分领袖人物的看法。

本篇摘录其著作第二十七章,本章节是他对南昌与九江(含德安、庐山)的记述,因其视角独特、史料价值较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当然,作者的叙述未必完全可靠,部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与历史记载并不相符,其中个别观点亦不符合主流史识,敬请读者阅读时注意甄别与参考。

编者对译文进行了少量的修订和编辑,并增加了小标题。

《中国回忆录》俄文版封面

【正文】

二十七、在蒋介石的大本营里。祜岭会议

1. 抵达南昌

我们乘舢板沿着由南向北纵贯整个江西省的赣江,向蒋介石的大本营进发,已经是第五天了。

每三个人划一支安在船尾的桨,桨发出吱吱的响声,陡峭的河岸慢慢地向后移去,我们的旅程仿佛没有尽头,时间概念消失了。昼去夜来,究竟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得的。

作者在赣江上乘坐的舢板 原书配图

但是,从吉安城往下不远,迎面出现了挂满各色彩旗的汽艇,我们与前来的人在村旁一个停泊处见面了。汽艇上燃放鞭炮欢迎我们,国民革命军的兵士列队在船舷上向我们举枪致意,站在前面的将军领着士兵们呼喊欢迎口号。这是蒋介石司令部的一位将军,他奉命前来转达蒋介石的问候,并赠送慰问品。士兵们什么也没问,就把大筐子里的慰问品装到我们扁板上,有各种罐头、水果、饼干、酒和香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盛着各式糕点的篮子,那是农民从十里以外给我们送来的。

将军转达了蒋介石的问候,出于礼貌过问了我们的健康情况,并通知我们说,已准备了拖轮送我们到南昌。说完,他就乘船回大本营去了。

1926年12月5日,我们抵达南昌。拖轮哒哒地响着,嘟嘟地喷着气。天气晴朗,阳光照在水面上,光彩夺目,但是有些凉,终究已经是12月了。蒋介石乘坐的快艇出现了,他满面笑容,祝贺我们安全到达,然后急驶回南昌,以便再次欢迎我们。那是例行礼仪的规定。

南昌已经在望了,这就是它,在河水涨溢的赣江转弯处。军校的飞机在我们扁板上空翱翔,撒欢迎传单。终于到了南昌码头,这里挤满了工人、国民党代表和司令部将军。以布留赫尔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们也在这里,中国人都知道他叫加伦将军。军乐队在演奏着乐曲,各色彩旗飘扬,各种欢迎口号此起彼伏,气氛庄严隆重。

欢迎的代表和武装警卫陪同我们步行到前江西督军的官邸,蒋介石的司令部现在设在那里。和中国所有的官邸一样,它是平房,由许多有高大围墙的中国建筑风格庭院组成。大院内套着许多小院落、水池、花坛。豪华的官邸同周围单调而简陋的灰色建筑形成鲜明对照。奢华的官邸象征着这个政权是和人民为敌的。

在公馆的大厅里进了早餐,桌上摆着西餐餐具。蒋介石夫人*接见了我们。为欢迎国民政府和苏联顾问的到来,南昌举行了两天宴会。两天里,蒋介石一直在窥探政府委员们的情绪和意图,而他们来南昌是为了同蒋介石举行军政会议。蒋介石现在不仅仅是总司令,还是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实际首脑。

【注释与解读】

* 12月5日到南昌:经编者从各方查证,该日期有误,应为12月2日。作者在这一段行程的日期记录,较史实延后约2至3天。

* 蒋介石的夫人:时为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陈洁如。次年8月,蒋介石宣布与陈洁如无婚约,后与宋美龄结婚。

蒋介石与陈洁如

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武昌。11月1日,在江西率领中路军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发布向南浔铁路各要点总攻的命令。11月5日,九江光复,8日,南昌解放。

随着革命的进展,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汉口。11月中旬,本文作者与一批苏联顾问、国民党要员从广州启程,准备由韶关进入江西,经赣江而上,到南昌转九江,最后乘船抵达武汉。

这一行人主要包括: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及苏联驻广州政府全权代表鲍罗廷,鲍罗廷的助手及翻译张太雷(时任团中央书记),广州民国政府司法部长徐谦,财政部长宋子文,外交部长陈友仁,交通部长孙科(孙中山之子)以及宋子文之姐、孙中山遗孀宋美龄等。

旅行途中的张太雷 原书配图

【正文】

2. 南昌的困境

南昌是一个大而古老的城市。从它的外貌可以看出,近二三百年中它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里差不多没有欧式建筑物,它是江西省的官僚政治、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省内的主要名胜是陶瓷厂,其产品不仅驰名中国,而且驰名其他国家。外国的需求影响了产品的风格。这里不仅有中国式瓷器,而且有欧式瓷器。这部分产品大多为向欧洲和美洲出口而制。这样,南昌的资产阶级便同国际贸易和外国资本家发生了联系。

走出官邸一进城,我们立刻接触到这个城市的政治生活。国民革命军抵达后,城市政治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遇到了一件出乎意料的、很特殊的事情。

在南昌,我们决定去洗澡,长途旅行之后这是最必须的。走遍了南昌所有澡塘,只见都关着门。对我们问题的回答很简短,但流露出明显的不满情绪:“因为城里的钱不顶用。”我们在南昌想买点东西,但许多商店也关着门:“因为没有真钱。”

我们打听到,蒋介石在这里的参谋部开设了自己的印刷厂印发纸币,这些所谓“军用钞票”除了靠刺刀外,别无其他办法来保障其流通。蒋介石用这样的钱付清了粮食和其他军用品的债务,并从省内支取了实际的贵重货币,主要是银元。居民用抵制“军用钞票”作为回答,店铺开始关门。结果是商人宣布总罢市,即关门停业,并组织了抗议游行。

国民革命军发行的临时兑换券(正面)

商人们要求新政府首先承认以前反动当局发行的总额达四千万元的公债,用旧公债券或者在这种债券保障下历届政府发行的纸币,支付国民政府全部税务。

我们在南昌的日子里,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召集了紧急会议,通过了这样的决议:一、承认以前的公债,并容许前几届政府的纸币流通;二、命令商人于12月7日一律开业,遇有不服从者则以武力胁迫之;三、建议商会和所有的公会使用他们收藏起来的银元,重新开放已倒闭的江西银行。

据我们所见,商人们取得了胜利。

前来的政府委员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本应在蒋介石主持下举行政治会议。但是,城里的形势对召开这样的会是不利的:曾提出过各种要求的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商人们的骚动,迫使蒋介石将会议转移到牯岭。

【注释与解读】

蒋介石占领江西后,所做的最大一件丑事,就是发行军票掠夺民众财富。

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不断大量收编军队,军费开支急剧增加。以广东一省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供给庞大的军需。为了维持战争进程,他遂采取印制钞票的方式筹措军费。

国民革命军发行的临时兑换券(背面,盖有民国革命军总司令行营之印)

蒋介石第一次发钞就在南昌。11月15日,攻克南昌后一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颁布命令,要求民众必须使用“中央银行临时兑换券”。该兑换券在长沙印刷,因主要在江西发行,史称“江钞”。

由此引发江西著名的“江钞风潮”,造成全省社会经济生活的空前动荡,金融业蒙受严重打击。银行、钱庄现金损失殆尽,商店纷纷倒闭,物价飞涨,贫民无力购米买盐,最终造成“临时兑换券”没人使用。

以“革命军”名义解放江西,然而对江西商民的洗劫,却远甚于以往的北洋军阀,“蒋刮皮”真可谓名不虚传。

按照作者的说法,因为在南昌搞得天怒人怨,甚至造成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蒋介石也只得换个安静的场地开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