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民间总说“生在帝王家就是含着金汤匙”,这话朕听了,实在想笑。
朕那些儿子,打六岁起就得凌晨三点爬起来读书,一年到头就休三天,比你们常说的“996”打工人,累得可不止一星半点。
更让你们想不到的是,就连朕这样创下“十全武功”的人,小时候也因为背书不熟练,被康熙爷罚抄《论语》一百遍——这才是清朝皇子的真实日子。朕是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你们说的乾隆,亲身经历过这套“魔鬼训练”,今天就跟你们好好唠唠。

别被电视剧骗了,清朝皇子六岁一入学,就没什么“快乐童年”可言了。
每天凌晨三点,太监就会准时到阿哥所敲门:“主子,该起了。”
天还黑得跟泼了墨似的,皇子们裹着厚厚的棉袄,迷迷糊糊地往南书房挪。
没有热乎的早饭,先对着《论语》《孟子》背一个时辰,等天蒙蒙亮了,老师才肯让他们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朕小时候也有过贪睡的时候,冬天刚钻回被窝,就被雍正爷的太监揪起来,罚在雪地里背《大学》,冻得手指都握不住笔,这事儿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才没有!
上午背书、下午练骑射,晚上还得写策论,一直忙到晚上十点才能睡觉。
就算是大年初一,也得先去给太皇太后、皇太后拜年,磕完头就得立马回书房接着读书。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朕的祖宗早就想到这一点了,怎么可能让未来的皇帝变成只会读书的呆子?
皇子们的课程都是“文武双全”套餐,缺一样都不行。
文科老师都是翰林院的状元、榜眼,教的是经史子集;武科老师则是八旗里最能打的一等侍卫,教骑射、摔跤、用火铳。
康熙爷当年亲自教朕骑射,朕十二岁第一次拉弓就射偏了,爷爷没骂我,反而把他的御用宝弓递给我:“力气不够就天天练,皇家子孙不能软弱。”
除了这些,满、汉、蒙三种语言也得精通。
咱们大清地盘大,跟蒙古王爷谈判得说蒙语,给汉族大臣下圣旨得写汉字,朝堂上自己人聊天得说满语,少会一种都管不好天下。
当年雍正爷还是亲王的时候,处理蒙古事务时因为翻译的蒙语出错,被康熙爷当众批评,回家后关起门练了三个月蒙语,最后才算学好了。

咱们大清不搞“老大就该当皇帝”那一套,谁能当太子,全看有没有本事,凭实打实的成绩说话。
这个“成绩”,就是处理政务的能力和皇帝老子的满意度。
当年康熙爷让雍正爷、廉亲王胤禩他们分别管户部、工部,其实就是一场长期的“绩效考核”。
雍正爷管户部时,把各省欠朝廷的银子追回来一大半,虽然得罪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但康熙爷看了账本,私下里夸他“有担当,能做事”。
再看胤禩,虽然人缘好,但管工部时修河堤超了预算,还查不出是谁贪了钱,康熙爷直接骂他“办事糊涂,成不了大器”。
更重要的是“细节考核”,性格、品行这些都在考察范围内。
当年朕跟着康熙爷打猎,突然有只黑熊扑过来,其他皇子都吓得脸色发白,朕却稳稳地举枪就射。
后来爷爷说,他不是看重朕的枪法,而是看重朕“临危不乱”的劲儿——当皇帝,最忌讳的就是遇事慌了手脚。

别以为生在皇家就高枕无忧了,清朝皇子“被淘汰”的概率,比你们想的高多了。
康熙爷的儿子们,有的被关起来,有的被削了爵位,能平安到老的没几个。
朕的弟弟弘昼,当年为了避开皇位之争,故意装疯卖傻,在朝堂上跟大臣吵架,甚至给自己办“活人葬礼”取乐。
你们觉得他荒唐?其实他聪明着呢,比起被关起来或者削爵,这么做至少能保住性命和荣华富贵。
弘昼曾私下跟我说:“哥,我宁愿去外地当一个小县令,也不想在皇宫里天天提心吊胆。”
朕小时候也有过这种担心,有一次背书卡壳,康熙爷盯着朕看了半天,朕后背的汗都把衣服湿透了,就怕爷爷觉得朕没本事。

现在总有人抱怨工作累、压力大,但看看清朝皇子的“夺位之路”就知道:
越是站得高,越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朕当了六十年皇帝,每天凌晨四点就起来批奏折,一辈子批了一千三百多万字,算下来每天要写三千多字。
皇家的“金汤匙”,从来不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撬动比常人更重的责任。
你们觉得现在上班压力大,还是清朝皇子读书压力大?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