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为了支援朝鲜战场,中国从苏联购买了100架米格-15,不过,当这些飞机组装好之后,才发现这些飞机没有副油箱,飞机飞不到战场,等同于一个大号的模型,于是刘亚楼一拍脑袋,决定咱们自己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仗打得有多难?没见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到,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却时刻面临着来自空中的巨大威胁。 美军飞机像一群苍蝇一样,嗡嗡嗡地盘旋在志愿军头顶,轰炸、扫射,简直没完没了,地面部队叫苦不迭,后勤线更是被炸得稀巴烂,这就是没有制空权的代价。
当时的情况,怎么说呢?一个字:惨!人民空军成立不到一年,跟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美军空军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高射炮数量少,射程短,对美军飞机基本没啥威胁,志愿军战士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军飞机肆虐,心里那个憋屈劲儿,别提了。
这时,苏联老大哥伸出了援手,承诺提供100多架米格-15战斗机,这可是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消息传来,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沈阳的北陵机场和“五厂”(后来的沈飞),一下成了最忙碌的地方,工人们24小时连轴转,组装着从苏联运来的飞机部件。 当时条件有多艰苦?没有吊车,只能用滚棒、绳子、杠杆,硬生生地把沉重的木箱子搬来搬去,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只想早点让我们的飞机上天,跟美国佬干一架!
然而飞机组装好了,却发现一个要命的问题:没有副油箱!这玩意儿虽然不起眼,但作用巨大,相当于飞机的“充电宝”,直接决定了飞机的续航能力。 没有副油箱,我们的飞机作战半径小,滞空时间短,还没等跟敌机好好较量,就得赶紧返航加油,完全发挥不出米格-15的性能优势。 苏联的这波操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想控制我们,不想让我们实力太强。
苏联靠不住,那就只能靠自己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直接给“五厂”厂长熊焰下了死命令:自己造副油箱!三个月,3000个! 这可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五厂”当时啥情况?没有图纸,没有设备,更没有制造副油箱的经验,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不服输的劲头。
熊焰也是个狠人,直接立下军令状:造不出来,军法处置!然后就带着全厂工人开始了“土法炼钢”。 他们先找来一个苏联副油箱,对着实物测绘图纸,没有铝板,就用白铁皮代替;焊接工艺不行,就请教敲白铁壶的老工人,用焊锡把铆钉头和对缝处全部焊死,解决了漏油的问题。 整个过程,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科技攻关史”。
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第一个国产副油箱终于诞生了!经过测试,完全符合要求,质量甚至比苏联的还好。 接下来就是加班加点地生产,三个月后,“五厂”交出了3000多个副油箱,超额完成任务!随后,他们又生产了近万个副油箱,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
“五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可不是只造了副油箱这么简单,他们还要负责维修从战场上下来的飞机,以及生产各种零部件。 当时工厂规模小,设备落后,但工人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前线飞机的正常运转。
更牛的是,他们还把修理车间搬到了火车上,跟着部队一起向前线推进,随时随地提供维修服务,这脑洞,这执行力,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1951年,“五厂”正式改名为“国营第112厂”,也就是后来的沈飞,这个名字,从此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112厂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飞机组装和修理,逐步发展到自主研制飞机起落架等关键部件,为中国航空工业的独立自主奠定了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催生了一批像沈飞这样的航空企业,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航空人才队伍。
这场战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受制于人,正是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推动着中国航空工业不断进步,最终从“跟跑”变成了“领跑”。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铭记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