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处决犯人为何要选择秋后问斩;午时三刻行刑

小万说 2024-11-17 09:05:31

古代对罪犯的审判并不随意,通常选择在秋后进行集体处理,且行刑时间非为“午时三刻”。那么,为何偏爱这个时间点,能否换作其他时刻呢? 许多古装电视剧都有执行死刑的情节,如“秋后问斩,午时三刻行刑”,然而,有些人质疑这些场景是否准确反映了历史真实。 其实,大部分影视剧确实存在与历史不符之处,毕竟文学作品包含大量诠释成分。然而,此部分影视剧关于“秋后问斩,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却是与历史事实相吻合的。 在古代,除了重大犯罪或特殊情况下的即时处决外,大多数罪犯都会被先行关押等待秋后集中处理,而行刑时间恰好就是午时三刻。 有些朋友可能会疑问,为何不可更换时间段呢?事实上,确实不能更改。古人的做法有规有矩,定下的定律皆别具深意。若能更改,历史岂不应随之改变? 关于定于秋后问斩以及午时三刻行刑的原因,也有其道理。首先,为何选择秋后问斩。古人们将全年分为四季,分别适用于不同事项:春季夏季象征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秋季冬季则代表万物凋零、肃杀之气。因此,处决罪犯虽属不幸之事,但亦需顺应天时,故将其定于秋后,即肃杀之季。 其次,午时三刻。根据古代计时法,午时三刻相当于现代的11:45分。这一时间有何讲究?这便涉及到古人信仰的生死轮回观念。尽管刽子手手持鬼头刀,威风凛凛,但在世人眼中,这并非一份体面职业,甚至有损阴德。因此,鲜有人愿从事此业,以免招致报应,尤其是阴魂索命。 在古人看来,被处决的罪犯阴气较重,尤其是冤死之人,死后无法投胎,便会纠缠刽子手以求报复,使刽子手全家不得安宁。然而,一日之中,正午时分的阳气浓郁,此时行刑可借用这股阳气压制死者阴气。正是鉴于上述考虑,故行刑时间选择在11:45分,等于给予刽子手预留15分钟的准备时间。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