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明明是周文王正妻之子,古人为何还要说他是庶子? 我们都知道,周武王姬

丰丰谈历史 2024-11-20 22:04:00

周武王姬发明明是周文王正妻之子,古人为何还要说他是庶子? 我们都知道,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姬昌的次子。他的母亲,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他不就是周文王的嫡次子么?而周文王的嫡长子,则是周武王的同母哥哥伯邑考。 可是,古人却把周武王称为“庶子”。 《孔丛子·杂训》里就说:文王舍适而立其次,权也。 “适”,在古汉语里就是“嫡”的意思。这话的意思是,周文王舍弃嫡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数权宜之计。 这是记载孔子及其家族后人思想、言行的书,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至秦末之间,是当时的儒家所作。 杜佑的《通典》里,更是直接说:武王庶子,有圣德,夺代伯邑考之宗嫡也。 意思是,周武王虽然是庶子,但是德行和能力出众,因此代替了嫡子伯邑考,继承家族与王位。 杜佑,是唐朝的大臣和史学家,《通典》则是中国的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而且开创了后世编著典章制度史的先河。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在他们的眼里,周武王不是太姒的儿子,或者周武王的母亲太姒不是周文王的正妻? 其实,我们细读史料,就会发现,至少在唐朝之前,古人对嫡子和庶子的理解,和我们现代人不一样。 《旧唐书》里,就记载了房玄龄的一段话: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不足保全家国。 房玄龄骂隋文帝混淆嫡庶,指的就是隋文帝废黜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杨勇,立独孤皇后的次子杨广为太子。 在房玄龄眼里,即便杨广是独孤皇后所生,可是他不是长子,那么,他就是庶子。 后来,李世民宠爱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竟威胁到太子李承乾的地位的时候,名臣褚遂良也上书劝谏:知有国家者,必有嫡庶,庶子虽爱,不得过嫡子。 李世民则对大臣们说: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这里,无论是大臣,还是李世民,都把长孙皇后所生的次子李泰,称为庶子。在他们眼里,李世民唯一的嫡子,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子李承乾。 这也就意味着,一直到唐朝,古人对“嫡子”的理解,都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而正妻生的其他儿子,和妾生的儿子一样,都叫做庶子。 不过,正妻的其他儿子,虽然也叫做庶子,其继承权,却在妾生的庶子之前。 在这方面,《唐律》有更精准的描述。唐律里规定的继承顺位是:嫡子,嫡子同母弟,庶子。 也就是说,正妻的长子,是嫡子。而正妻的其他儿子,则不被视为嫡子。在唐律里,他们被视为庶子同母弟。而在时人的叫法里,他们则被叫做庶子。 翻遍史料,那个时候,是没有所谓“嫡次子”的叫法的。 这是因为,“嫡”是继承家业的意思。“嫡子”,指的是继承家业的儿子,自然只能有一个。 那时候的“嫡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嫡长子”。 周武王虽是周文王的正妻所生,却是次子,被古人叫做庶子,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把正妻生的儿子,全都叫做嫡子,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我翻阅史料,发现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里,就已经有“次嫡子”“次嫡子及庶子”的字样。 到了清朝,《皇朝经世文编》就有一段话:夫古人之子嫡庶也,谨而严,即嫡母之次子,概同于庶孽。 意思是,古人的嫡庶之分,是很严格的。即便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也被叫做庶子。 言外之意就是,在清朝的时候,嫡庶之分已经不同于古人了。只要是正妻生的儿子,都叫做嫡子。 而这个说法,也就流传至今。现在我们看古人的历史,凡是正妻生的,都叫做嫡子,而不分什么正妻生的长子才是嫡子,正妻生的次子也叫庶子了。

0 阅读:65
丰丰谈历史

丰丰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