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立周武王姬发为继承人,是嫡长子伯邑考早逝,还是周文王废长立幼,还是周武王弟夺兄位? 关于这一点,素来众说纷纭。 我们最熟悉的说法,自然是姬昌被纣王囚禁在朝歌,世子伯邑考舍身救父,被纣王杀了,做成肉酱,端给姬昌吃。 姬昌吃了肉酱之后,纣王终于放了姬昌。姬昌回到西岐,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后姬发领军灭商。 这种说法,随着明朝小说《封神演义》广为人知。几乎所有关于武王伐纣的影视,都采用了这种说法,演绎出不少经典。 那么,历史上的伯邑考,是不是真这么死的呢? 我们翻史料,可以发现,这个惨烈的故事,倒也不是封神演义原创。 这段记载,最早出现在《太公金匮》里。这本书据传是姜子牙写的,但是古今的历史学普遍认为,这是后人的托名之作。 那么,《太公金匮》具体成书在什么时候呢?这点尚未得到证实。我们只知道,《太公金匮》和《六韬》都属于《太公》里的内容,而在上个世纪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的竹简里,有《六韬》的相关内容。 也就是说,这本书最晚也成书于中山怀王刘修的年代,也就是汉宣帝年间。 同时,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的竹简里,也有伯邑考被纣王杀死后肉被姬昌吃了的记录。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西汉年间,伯邑考的这个惨烈结局,已经是广为流传了。 按照这种说法,周文王立姬发为继承人,自然是因为长子伯邑考早逝,于是姬昌改立次子。 然而同样是西汉年间,姬昌立继承人的另一种说法,也广为流传。 在西汉成书的《礼记》里,就把周文王舍弃嫡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武王为继承人,和微子启舍弃嫡长孙让弟弟继位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暗示周文王立武王的时候,伯邑考还活着,周文王依然选择了次子为继承人。 《史记》里说的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为他生了10个儿子,唯有次子姬发和四子姬旦最贤能,于是周文王舍弃了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 而在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儒家眼里,嫡长子继承制出自周礼,而周朝的老祖宗周文王立储都不立嫡长子而立次子,属于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行为,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不值得提倡的事情。 所以,两汉时期的儒生们,纷纷为周文王的这种行为辩解。东汉的郑玄说这是“权也”,即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一般情况下不值得提倡。 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中,则没有为尊者讳,而指责周文王的这种行为属于“非制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两汉年间,很多人认为周文王是在伯邑考尚在人世的情况下,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属于“立储以贤”的行为。 这又衍生出了新一层的脑洞:立武王,是周文王主动的选择吗?这里面会不会暗含着一个周朝版本的“玄武门之变”? 那么,更早的记录又是怎么说这件事的呢? 《尚书》里,没有关于伯邑考的任何记载。《逸周书》里提到,武王灭商之后,将伯邑考和先祖一同祭祀。而《诗经》里则有“长子维行,笃生武王”的字样,有部分注解认为,这是在说伯邑考早逝,另一部分人则觉得,这是指武王的母亲太姒嫁给文王。 由于资料太少,我们无法知道,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历史的真相。 不过,鉴于有史料提到,伯邑考去商都当过质子。我们可以脑补一种把各方说法都囊括在内的版本: 周文王姬昌在确立继承人的时候,由于次子姬发比长子伯邑考更出色,于是立次子为继承人,而把长子伯邑考送去商都当质子。而后伯邑考在商都被纣王杀害,姬昌被迫吃了长子的肉。 而后,姬昌和姬发,开始了父子二人接力的翦商事业。 这是一种可以解释各种史料的说法,但却不见得是历史的真相。毕竟,我们也不知道,这些史料,哪些为真,哪些为后世的误解和演绎。 或许,想知道历史的真相,只能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了。 那么,你觉得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
周文王姬昌立周武王姬发为继承人,是嫡长子伯邑考早逝,还是周文王废长立幼,还是周武
丰丰谈历史
2024-11-20 22:04: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