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那么穷,为什么能够养活五六个孩子   1958-1982年这一段历史时

东展谈历史 2024-11-20 22:09:31

生产队时期那么穷,为什么能够养活五六个孩子   1958-1982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就是农村人民公社时代,也就是生产队时代。生产队就是由一群家庭组成的集体单位,他们共同拥有和管理着土地、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每个家庭都参与到农田的耕种、收割和其他劳动活动之中,通过集体合作方式分享资源和面对生活的困境。在共同所有和管理方式中,建构了相对平等的社会制度。   近年来,很多人提出疑问,回忆过去农村生产队的日子,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粗茶淡饭是常态,粮食不够吃。但是,一处农家却可以生养三四个,甚至五六个、七八个孩子。   现在,本文就探究在物质匮乏的生产队时代,农村人却能够拥有大家庭的原因。   一 生产队多生孩子,是必然需要 在生产队时代是农耕为主,人口多,就意味人多力量大。孩子多意味劳动力多,就比较好耕作土地,自然获得庄稼的好收成。再加上农村家庭喜欢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自然喜欢多生育,喜欢家庭拥有更多孩子。   在生产队的农耕时代,没有现代太多的网络娱乐消费,生活比较单调。孩子的到来都是能给家庭带来欢声笑语,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生机和希望。再加上那时候人们对生育控制知识有限,这也造成那时候农村家庭孩子众多,基本四个以上,一般都是七八个孩子。孩子越多,在农村人看来就是劳动力越多,人生就会有好的希望。   二 食不需要成本 在那时代,农村人在吃方面基本不用花什么钱。婴儿时代,孩子吃母奶为主。母亲的奶不够或者没有奶,就用米粥来代替。孩子大一点,就能站在板凳上与大人一起吃。   可以看到,那时候不用花钱买奶粉喝尿不湿,没有托儿所和辅导班,没有现代太多的开销,养孩子成本是比较低。   邻里之间常常互相帮助,分享剩余的粮食、蔬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这种社会共享的模式为每个家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使得他们能够勇敢地迎接生育孩子的挑战。当时农村家庭亲戚比较多,一般都是互帮互助。如当这一家穷得吃不上饭,邻居都提供帮助,这也使得一个家庭容易养孩子。每个家庭都能在集体食堂吃上饭,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肉,生病花几分钱看病买药就能治好病。   农村孩子长大了,可以帮家里做农活,如耕种、收割、养殖,这样节省农业生产的人力成本,也能提高粮食产量。   三 穿不需要成本 农村孩子的穿着,都是粗布简陋的衣服,一般是哥哥姐姐穿剩下来的,留给弟弟妹妹穿,在买衣服上自然开销很少。孩子们的鞋子,都是父母和老人们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家里最多就是买一些鞋子用的原材料。夏天时候,很多孩子都喜欢光着脚丫。所以,在穿方面,农村家庭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   我国幅员辽阔,中东西部地区农村情况都不同。但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基本没有大饥荒被饿死的状况,基本也没饿肚子,最多就是吃得苦,一年很难吃上白面等精细的粮食,吃粗粮完全可以填饱肚子。   四 住不需要成本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都能供孩子读完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条件差的,家中男孩只能读到初中和高中。顺便提及一下,那时候学费也不贵,两三元一学期(工人一个月工资三十元),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就要求带孩子回家干农活。   生产队时期,为了解决年轻人结婚问题,都会发给新婚夫妻一间房子、一张床和几床被子。这样,普通农村家庭不会有太多开销,不会想现在结婚要考虑房贷、车贷、学区房等问题。   那时候,生产队的孩子没有玩具和娱乐场所,假期也不会像现在孩子与家长去外面旅游。这些孩子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在田野间奔跑,在小河边捉鱼,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学会敬畏生命,感受生活的简单和纯粹。   五 简单又快乐 由于生产队的彼此帮助,使孩子们也学会关系和帮助别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孩子们在家务劳动中,学会了责任感和自立。   晚上时候,生产队的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然后听爷爷奶奶父母长辈讲述过去的故事,或者是展望未来美好的生活,这也使很多人温馨的记忆,是网络时代孩子难以获得的快乐。   可以看到,在那时代没有现代手机话费、网络宽带费用、昂贵的上学费用,以及过年买新衣服的开销、娱乐开销、吃零食、逛街和小吃的开销。由于生活成本很低使养孩子变为容易,多养孩子还能提高粮食产量,自然是多子多福。   六 现代养育孩子成本大 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物质条件大幅度改善,养育孩子成本高了,使得很多家庭都不愿意生孩子。   如夫妻结婚需要买房子还房贷,孩子上幼儿园考虑学区房,这些开销是夫妻俩几年或者半辈子工资。为了让孩子读到好学校,家长花钱为孩子获得好的教育资源。学习不好的家庭,家长选择让孩子上辅导班,这样能获得好学校好文凭,应付将来就业压力。再加上病来如山倒,去医院看病是很大一笔开销,这也使现代很多家庭都不愿意生和养育孩子。

0 阅读:0
东展谈历史

东展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