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民国有一个人物,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那就是杨度。这个人乃是大清朝的秀才

东展谈历史 2024-11-20 22:09:33

如果说民国有一个人物,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那就是杨度。这个人乃是大清朝的秀才,留洋的高材生,袁世凯的爪牙,却最终令袁世凯身败名裂。同时,他也是孙中山的救命恩人,周恩来介绍入党的党员。一句话形容,就是他见证了中国由封建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然后转变为政党政治。   现在,我们看看杨度一生的履历。杨度1985年出生在湖南湘潭,与毛主席是同乡。祖父杨礼堂、大伯杨瑞生都曾追随曾国藩的湘军作战。   虽然杨度的祖上有着强大的湘军背景,父亲却是一位普通的农夫。童年时候的杨度,却流露了非凡的聪明好学,17岁时候考中秀才。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八股文”教育,对皇帝是奉若神明。由于大伯的推荐,一直跟着曾国藩的幕僚王闿运学习“帝王之术”,这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更好辅佐帝王。   可是甲午战争大清的战败和戊戌变法失败后,杨瑞生开始思考救国之路,于是东渡日本留学的机会,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让他明白了皇帝不是唯一,中国应该实行西方的制度。   在1904年时候,杨瑞生也结交了孙中山,孙中山也邀请他加入同盟会。同盟会也处在筹划阶段,如果杨度答应了孙中山,说不定成为同盟会的二号人物,起码也与汪精卫、黄兴一样,是元老级人物。   但杨度面对孙中山的拉拢,却犹豫不决,这也是因为孙中山的理念和他的理念是相互冲突的。从小习读帝王之术的杨度,自然崇拜皇帝,推崇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反对孙中山消灭皇帝的民族共和制度=。   因此,杨度拒绝了孙中山的邀请,回国后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并且发表了14万字的巨著《金铁主义》。在书中他构想金就是经济,铁就是军事,建立一个君主、国会、责任内阁三位一体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工商立国、军事立国的经济军国主义。   杨度的君主立宪制理论,获得晚清权臣袁世凯和张之洞的欣赏。在两人联名保荐杨度和民众舆论下,清政府发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启用君主立宪制,弄皇族内阁,让杨度担任统计局局长。   可是,杨度随后才知道,清政府没有改革的实际行动,非常失望。随后,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如火如荼,清政府腐朽统治由此推翻。   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袁世凯成为大总统,杨度认为袁世凯有雄才伟略,能够成就非凡之业。所以,他认为如果辅佐袁世凯成功,自己将能与管仲、苏秦、张仪一样名垂青史。   于是,在1915年袁世凯二次革命之后,杨度积极奔走串连,发表《君宪救国论》,主张君主立宪制,号召全国人民支持袁世凯。   袁世凯看到此文,立即题写“旷代逸才”四个字,做成匾额送给杨度,杨度则给袁世凯写了一道谢恩折子。   但此时中国人们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各省军阀和基层士绅渴望自治,自然不会拥护袁世凯篡位登基。面对举国讨伐的形势,袁世凯暴病而亡,杨度的君主立宪梦再次破碎,也被人骂为汉奸和政治投机者。   袁世凯死后,杨度觉得人生理想全无,也曾经皈依佛门。但是“五四运动”给杨度带来了崭新的人生希望,当他阅读了李大钊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文章后,仿佛找到了人生指南针,于是通过了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了解。   1922年,陈炯明发动了叛乱,威胁到广东革命政府的稳定。杨度想着孙中山是自己的挚友,于是成为孙中山的特使,四处游说各路军阀支持孙中山,鼓励曹坤。在一番巧妙斡旋下,这一场政治危机成功化解。   孙中山感激杨度,邀请他第二年加入国民党。这样,杨度为国民党北伐北洋政府积极努力。然后,在这一段时间,他却接触了毛泽东一类的共产党员,更加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后来在李大钊被捕入狱之后,杨度不顾生命危险亲自会面张作霖求情,甚至把房产卖掉筹集资金营救李大钊。但李大钊断然否决,认为应该保存力量。于是,杨度为李大钊的英勇行为感动了,更加树立对共产党事业的信心。   1928年,杨度去上海,成为青帮大佬杜月笙的门下“清客”,靠着书法和创作墓志铭为生计。他在帮杜月笙写字时候,经常提供大量情报给共产党,保护和掩护了很多被逮捕的党员。但当时他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没多少人介绍。   后来,在蒋介石白色恐怖期间,有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介绍,杨度秘密入我党。 由于多年的劳累奔波和精神焦虑,杨度的身体都是每况愈下。他最后在1931年去世,享年不够60岁。虽然他为我党做出不少贡献,身份却经常被人忽视和误解。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辞海》依然把杨度定性为“帝制余孽”。直到1975年,周总理把杨度的情况传达给《辞海》编辑委员会,要求加上杨度是共产党员的事,他是我们自己人。   此时距离杨度去世整整44年,通过两年多寻找,最后通过《难忘的记忆》、《杨度同志二三事》和李一氓的文章,确定了杨度的党员身份。这样,《辞海》加入杨度加入共产党的历史事件,名誉才得恢复,这也是对他在天之灵的最好慰藉。 可以看到,杨度为救国理想奋斗了一生,是值得学习!

0 阅读:24
东展谈历史

东展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