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和王:于深海炼狱中凝望光明——评邢之诺《沧海遗珠》的受难美学

于深海炼狱中凝望光明——评邢之诺《沧海遗珠》的受难美学作者:和王邢之诺笔下的《沧海遗珠》不是被命运遗弃的可怜造物,而是一

于深海炼狱中凝望光明

——评邢之诺《沧海遗珠》的受难美学

作者: 和王

邢之诺笔下的《沧海遗珠》不是被命运遗弃的可怜造物,而是一位主动走入深渊,并以自身血肉与时间为敌的苦行圣徒。它所昭示的受难美学,是一种东方式的、极致的生命哲学:真正的璀璨,必须用等量的黑暗来兑换。

我们首先要摒弃对“受难”的悲情想象。诗中的明珠,其处境并非被动承受的悲剧,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近乎“豪奢”的修行。 “咽下,三千吨苦辣咸淡”——这不是哭泣,而是将浩瀚大海的全部滋味,那腐蚀性的、粗粝的苦难,当作修炼必需的资粮,强行吞咽、消化,转化为自身的密度与质量。这是一种何等强悍的生命意志!“双手合十参禅”——诗人邢之诺将冰冷的深海重构为一座无边的神圣殿堂。在这里,孤寂不是惩罚,而是戒律;黑暗不是绝望,而是启示。明珠的“静守”,是一种极致的定力,它在与世隔绝的绝对静默中,与宇宙的本源对话。

因此,那“九万里海渊”与“亿万年豪奢黑暗”,不再是恐怖的监牢,而成了独一无二的、代价极高的修场。它之所以“豪奢”,是因为它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来淬炼一颗独一无二的灵魂。这种将绝境典化为圣地的视角,是这首诗受难美学的基石——它不歌颂苦难,但它歌颂那能将苦难变为道场的生命。

这颗明珠的修炼,目标并非逃离黑暗,而是让光明从黑暗的内部生长出来。这是一种深刻的东方智慧:至暗与至明,并非敌人,而是母与子。它的“剔透润圆”,是黑暗反复挤压、打磨的结晶。 它的“妩媚光艳”,是长久凝视虚无后,反刍出的对存在本身的爱意。

最震撼的诗句,莫过于“珠泪飞溅,浅笑依然”。这八个字,是受难美学的巅峰表达。它将痛苦的“泪”与超越的“笑”焊接在一起,宣告那飞溅出的,不再是苦涩的体液,而是已升华为艺术品一部分的、钻石般的星芒。痛苦没有被遗忘,但它被征服了,并被镶嵌在最终的完美之中,成为其最动人的部分。

那么,这场以永恒为赌注的修行,终点何在?答案石破天惊:只为与你眸光交错的那一瞬间。这绝非浪漫的感伤,而是一个建立于受难美学之上的、冷峻而热烈的现代神学命题。它宣告:爱的价值,不在于拯救,而在于印证。 你那交错而来的眸光,如同一道神圣的仪式,为我亿万年的孤独修行进行加冕。我的光,因你的看见而得以最终确认。于是,所有的“咽下”、“静守”、“熬过”,都因这“一瞬间”而被赋予了终极意义。这不是卑微的等待,而是骄傲的献礼——我将这由苦难锻造的全部辉煌,押注于你回眸的刹那。

凭心而论这首诗乍一看并不难懂,正因如此却往往被看轻其真正重量。《沧海遗珠》是一曲强者的哲学。邢之诺笔下的明珠,是一个尼采式的、于自身承载深渊并超越深渊的生命象征。它告诉我们,最高级的美,必然途经最彻底的暗;最深刻的爱,诞生于最完整的孤独。这不是一种安慰性的美学,而是一种挑战性的美学:你是否敢于为了那一瞬的绽放,而主动选择吞咽万千吨苦涩,并在亿万的豪奢黑暗中,将自己修炼成光?

另附原诗以共赏:

《沧海遗珠》

作者:邢之诺

莫言,

我的顽皮娇憨。

莫言,

躺你掌心的明媚璀璨。

我是,

你遗失的那颗东海明珠。

那世,

曾坠入九万里海渊。

静守,

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咽下,

三千吨苦辣咸淡。

日夜,

双手合十参禅。

熬过,

亿万年豪奢黑暗。

珠泪飞溅,

浅笑依然。

吸取,

天地精华,

日月灵气。

养得,

剔透润圆,

妩媚光艳。

只为,

与你眸光交错的那一瞬间。

另附邢之诺简介:女。祖籍南阳,现居北京。斋号“冷逸轩”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家、诗人、音乐评论者、朗诵者、美国FENIX360(霏尼克斯)全球艺术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