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比,不过曝,无死黑,人工实现HDR——这样的拍摄过程算不算有创意?! 在分享镜头下的美景话题里,老赵曾经介绍过,新落成公园广场的“凌水盛鼎”,因其设计初衷与建昌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青铜鼎密切相连、设计理念又体现了新时代的祥和向上寓意,必将成为建昌的新地标。 那么。摄影人能否通过自己的设想和创意,让凌水盛鼎锦上添花呢? 日月星辰,历来代表着希望与吉祥,要让凌水盛鼎增辉,就应该把这些元素拍入画面,与盛鼎的设计理念融为一体。不过,自从盛鼎落成后,出自于摄影师之手、带有“日、月”元素的照片太多了,因此,老赵决定另辟蹊径,把夜空璀璨的繁星轨迹溶入盛鼎画面:点点繁星犹如善良勤劳的老区人民,而星星轨迹就是这方热土的发展历程! 构思设想成型后,便付诸行动。两个月来,利用了所有的“无月光干扰的农历月底和月初,无雾霾、无云彩干扰的通透夜晚”(“两无干扰”的夜晚非常少遇),共拍摄五个晚上,每个晚上用间隔连拍的方法,在盛鼎前拍摄“城市上空星轨”素材片200~400张,每晚耗时五小时以上;虽然光影效果一次比一次理想,但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照片的或“过曝”或“死黑”问题! 原因在于,盛鼎基座上下均有明亮的装饰灯,广场也有照明灯,盛鼎周围夜如白昼;城市的灯光同样明显亮于夜空,淹没了微微发光的星星。如果要保证星星轨迹效果,势必增加曝光时间和提高感光度,这样,莫说盛鼎附近,就连距盛鼎很远的建凑大桥装饰灯光、路灯灯光都明显过曝;如果让这两处的明亮区域不过曝,就得缩短曝光时间、降低感光度,这样,明亮区域过曝问题是解决了,但夜空部分死黑一片,不见星轨。 思前想后,不是摄影技术存在问题,而是“盛鼎广场”“建凌大桥”与星空的光比太大了,远远超出了相机亮度的动态范围,既俗称的“相机宽容度”。 如何破解这一摄影瓶颈?这要感谢我们的摄影鼻祖,让我想起了“高动态范围成像”的HDR原理:通过拍摄、合成多个曝光不同的图像来扩展相机的动态范围,确保暗部和亮部都包含丰富的细节,以还原真实世界的高动态范围场景。虽然HDR照片是相机自动拍摄多张亮暗不同的照片后自动生成的,但我要依据HDR原理,用人工(手动)来实现相机的自动拍摄步骤和生成过程。 11月2日,既无月光干扰又无云雾干扰的夜晚来了,我与摄友再次来到凌水盛鼎广场。以盛鼎和基座为测光点调整相机参数,只保证盛鼎和基座曝光准确,于晚8时拍摄了照片2;因为晚9时盛鼎及广场的灯就关闭了。 然后保持相机机位纹丝不动,等到晚9时广场全部熄灯后,以建凌大桥的装饰灯和路灯为测光点调整相机参数,只保证大桥灯光曝光准确,拍摄了照片3,这时可以见到大桥后面的高楼大厦了。 21时30分,大桥的装饰灯关闭,只剩下大桥路灯,以大桥路灯为测光点调整相机参数,保证其曝光准确,拍摄了照片4,而这时,大桥后面的高楼大厦已经清晰可见了。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因为大桥路零时才关。这期间把相机调整到“间隔连拍模式”,并把曝光时间设置为30秒、感光度设置为200、间隔2秒的星轨拍摄参数。因为过往的实践告诉我们,零时后,不仅大桥上无灯光,“城市光”也非常弱了。 大桥路灯关闭后,启动相机的间隔连拍,200张、每张30秒、间隔2秒,相机要连续工作1小时47分钟。把这200张星轨素材片堆栈后,就是照片6。 凌晨2时,在建凌大桥北面拍摄的摄友来到我这里,于是,在原机位没动的情况下,我俩走到盛鼎东侧,遥控拍摄了照片5。 最后,先把照片5照片6进行堆栈,接着把“刚堆栈的照片”与照片4堆栈,然后把“照片4、5、6的堆栈片“”与照片3堆栈,再把“照片3、4、5、6的堆栈片”与照片2堆栈,最终堆栈合成的就是照片1。之所以这样累加式堆栈、而不量一次导入照片2至照片6进行堆栈,就是为了随时发现两张照片堆栈后的疵点,以便随时修复;如果把这5张照片一次导入堆栈,不是不可以,但一旦有疵点,修复要麻烦许多。 我和摄友的加入,只是为了增加照片的趣味,脸部和身体较暗,是为了突出盛鼎,不能让我俩成为照片的主体。 这样,一张“大光比、不过曝、无死黑”,以凌水盛鼎为主体、以靓丽大桥和璀璨星空为背景的城市夜景照片就诞生了!至于拍摄过程算不算有创意,由您说了算。
大光比,不过曝,无死黑,人工实现HDR——这样的拍摄过程算不算有创意?! 在分享
绍华的摄影
2024-12-03 01:07: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