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首次识别出罕见陨石残留物——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碎片。这些碎片来自外太阳系小行星带,是陨石母体撞击月表后熔融并急速冷却形成的产物。此类陨石在地球记录中占比不足1%,因其穿越大气层时易被烧毁,且地质活动会破坏其痕迹;而月球无大气层和地质活动,堪称完美的“宇宙档案馆”,使其得以完整保存。


CI型陨石的发现带来两大突破性认知:
物质迁移新证据:证实外太阳系小行星可跨越亿万里抵达内太阳系,撞击月球。这推翻了过往认为小行星带物质难以向内迁移的理论,揭示了太阳系更活跃的物质循环机制。
撞击频率被低估:统计显示,此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远超地球,说明碳质陨石对地月系统的撞击贡献可能被严重低估,需重新评估太阳系早期的撞击历史。

CI型陨石最大的特点是富含水与有机质等挥发性成分。研究提出: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特定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源自这类陨石的撞击。它们如同“宇宙快递员”,将外太阳系的水资源输送至月表,为解释月球水的来源提供了全新路径。这一发现也为未来月球基地的水资源勘探(如南极水冰)指明了方向。

中国科学院团队下一步计划:
陨石定年分析:确定撞击事件的时间线,追溯太阳系早期演化;
量化比例与种类:系统分析月壤中各类陨石残留的丰度,绘制月球资源分布图谱;
评估水资源潜力:研究陨石撞击后水资源的保存效率,为月球基地选址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