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兰州战役中一野损失多大?光沈家岭一地,牺牲干部名单就触目惊心

1949年7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包括南京、上海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解放,国民党却仍然盘踞在西南、西北地区做最后的挣

1949年7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包括南京、上海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解放,国民党却仍然盘踞在西南、西北地区做最后的挣扎。

当时,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两大军阀仍然控制着西北,解放军只要打不下西北,就无法进入西南地区,因此,国民党几乎将西北当成了反攻的最后机会。

从7月28日开始,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开始向西北进发,仅过了不到一个月,野战军就来到了兰州,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

退守兰州城的马步芳十分清楚,一旦兰州失守,国民党将会彻底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西南也就保不住了。

为了尽全力保住兰州,马步芳做了一系列的准备,自认为万无一失,那么,马步芳究竟为了兰州战役做了怎样的准备?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又是如何攻破兰州城的呢?

1. 马步芳的战略准备

早在红军长征时期,马步芳及同属马家军的马步青对从河西走廊前往新疆的红军西路军展开了极为凶狠的一次进攻。

战斗过程中,由于战略错误,再加上马家军的士兵受到宗教狂热影响,其战斗风格十分凶狠,不仅毫不畏惧赴死,使用的骑兵战术更是狠毒非常。

最终,这支2.18万人的红军队伍近乎全军覆没。

担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徐向前对马家军痛恨不已,原本毛主席有意让徐向前带领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挺进西北,但徐向前突然病倒,这个任务最后被交到了彭德怀的手里。

另一头,马步芳对于即将到来的彭德怀却毫无畏惧,尽管两人从未交战过,但自信满满的马步芳却对自己的计划很是满意,竟然在战前还公开大放厥词,称要让战功赫赫的“彭老总”彭德怀有去无回。

当然,马步芳之所以如此坚信自己能打败彭德怀率领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其实也是因为他已经为兰州一战做足了准备了。

马步芳在兰州城内部署了2个军、2个骑兵师、3个保安团的兵力,另外又联合马鸿逵在兰州城东边埋伏了2个军的兵力,如此密集的火力,只要解放军兵临兰州城下,就会被打得落花流水。

除此之外,马步芳还在兰州、武威等地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尤其是碉堡,为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马步芳大手一挥,下令全部用钢筋水泥来建造。

做完这些准备,马步芳大言不惭地表示,经过他的修整,兰州城如今已经是一座“不可攻破的铁城”了。

当时,因为历史渊源,马家军中有相当一部分士兵都是回族人,靠着这个优势,马步芳大肆在甘肃、青海,尤其是回族民众聚集的地区宣传“杀回灭教”的谣言,恶意挑动当地群众对解放军产生惧怕、防备的情绪。

作为马家军中手持兵力最多的一部,马步芳手里握着好几个师的兵力,而且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水平的兵力,只要有需要,随时都能上战场。

毕竟,相较于国民党的中央军,马步芳还有一批战力惊人的骑兵,当年他靠着这批骑兵大败西路军,如今过去多年,他对自己的骑兵仍然有足够的自信。

也正因如此,马步芳才敢还没打就先行放出狂言,在他看来,不管是当年的西路军还是如今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他引以为傲的骑兵面前,都是手下败将。

2. 分外惨烈的沈家岭一战

1949年8月21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与马步芳的部队在兰州城郊的马家山、沈家岭、营盘岭三个阵地交战,由于马步芳占据了地形优势,首战中我军伤亡损失较大。

沈家岭在敌人的三个主防阵地中距离兰州城和黄河铁桥最近,是敌人防御体系的最核心部分,因此,只要攻下了沈家岭,攻打兰州城就简单多了。

但沈家岭的地形地势非常复杂,它是一座葫芦形大山岭,西接狗牙山,东邻皋兰山,马步芳的防御阵地就在葫芦顶上,各种暗堡、伏堡、碉堡遍布在沈家岭的三面峭壁,加上密密麻麻的火力网和地雷场,总体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态势。

深知沈家岭重要性的马步芳将精锐主力部队安排在了沈家岭,攻克沈家岭的难度非常高。

21日当晚,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1师31团接到师部命令,换下在第一轮战斗中伤亡严重的32团,负责了第二战斗的主攻任务。

夜里12点,2营作为突击队最先出发,由于周围漆黑一片,又下着雨,地上湿漉漉的,走在泥泞的路上,不仅要随时谨防摔倒,还要摸索着前面的路,一个多小时以后,战士们终于来到敌人阵地前二百公尺处。

随后,战士们开始挖掘工事,直到天亮时终于建筑好了一个阵地群,之后的三天里,因为后方物资无法送上来,战士们只能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躲在猫耳洞里,吃生洋芋、嚼小豆、喝雨水。

即便周围环境已经如此恶劣了,敌军仍然时不时前来偷袭,导致战士们就连休息时都不能完全放松。

就这样坚持到8月25日,天气终于转晴,总攻的时机已经到来。

原本按计划总攻在凌晨五点钟开始,但是在四点的时候,32团移动时被敌人发现,敌军咬住32团不松口,铺天盖地的炮火向32团冲过来,附近的31团听到炮声,果断向敌人发起攻击。

随后,1营和2营的三个连按计划用炸药包炸塌敌人的外壕边沿,此时,敌人的第一道堑壕被炸开,2营的战士们趁机迅速冲向敌人的第二道堑壕。

到早上八点左右,发现冲锋最前的2营的重要性的敌人开始将火力集中在2营的身上,但我军及时发现了敌人的意图,迅速调整火力支援2营,很快,第三道堑壕也被我军占领。

然而,敌人提前设下的地堡实在太多,一个不注意,战士们就容易被地堡内的机枪扫射,很多2营的战士们在冲锋的过程中被子弹射中倒下,哪怕占据了敌人的主峰阵地,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改造好工事。

战斗过程中,2营伤亡惨重,只得回到占领的第一道外壕。

修整过后,2营的战士们重新开始冲锋,第二次占领了主峰阵地,但己方的增援还没到,敌人的增援就已经到达,战士们第二次退出了主峰阵地。

此时,作为突击营的2营伤亡人数过多,甚至31团全团能够继续战斗的人员也只有170人,有的班里只剩下一个人,有的连的连长牺牲了,其中一个战士来不及悲伤,就代替连长指挥,射杀了一个又一个冲上来的敌人。

直到下午1点多,在狗牙山的30团发现战况危急,得到上级批示后,30团的团长武志升、副团长李友益带着部队迅速赶到了沈家岭,在30团的援助下,31团在沈家岭的阵地成功巩固住了,战斗持续到下午7点,我军终于攻破了敌人的防御主阵地,攻克了沈家岭。

这场持续了14个小时的战斗以我军的胜利告终。

3. 令人痛心的伤亡结果

为了这场关键性战斗的胜利,我军一个又一个战士英勇牺牲,有的战士牺牲时,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早晨刚刚发起冲锋时,2营在前进过程中碰上了敌人的机枪扫射,名叫李应邦的2连连长见状便想要将敌人躲藏的地堡给爆破掉,但是迟迟没能成功。

时间紧任务重,李应邦没时间多想,便从一个牺牲的战士手里拿了一个炸药包,就冲向了那个地堡,然而,敌人的位置很巧妙,李应邦还没走到地堡跟前,腰部和腿部就分别受了伤。

倒地的李应邦站不起来,却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最后的力气滚到了敌人的枪口前,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枪眼,给战友们争取了攻入敌人主峰阵地的时间。

而李应邦牺牲后,他的名字却被意外记录成了李应般,这一错误甚至持续了69年都没能被纠正,直到2017年,当时担任2连的副连长的何志瑛发现了这一错误,才把李应邦的名字给纠正了过来。

31团的团长王学礼同样牺牲在沈家岭的战斗中,当时敌人从皋兰山的炮兵阵地向沈家岭方向炮轰,王学礼被飞溅的炮弹碎片击中,不幸牺牲在了胜利的前几个小时。

还有一个无名的战士,攻击敌人的第二道战壕的时候,连续两挺机枪都被打坏了,指战员们轮流当射手,每个人都受了伤,敌人却还躲在一个隐蔽的火力点继续射击。

眼看着局势不妙,这名战士突然端着刺刀冲到了敌人的火力据点前,此时他已经被子弹射中,但惊人的毅力支撑着他完成最后的动作,他将刺刀捅进了敌人的射击口,将自己的身体压了上去,后面的部队才得以冲了上来。

但等大家寻找可以证明他身份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他的身体已经被打烂,只剩下半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除了知道他是4军11师31团的战士之外一无所获。

这场惨烈的战斗牺牲了五百多名解放军战士,其中包括三名团级干部以及无数的普通战士,他们用生命赢得了“兰州锁钥”,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