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进广告公司实习的时候,最崩溃的不是写方案改PPT,是每周三次的部门例会记录。
上周三早上我还坐在工位揉眼睛—前一天整理总监办公会录音到八点,耳朵里全是同事的说话声循环:“这个campaign的KPI要提10%”“客户那边要加个联名款”“下周一前把物料清单交上来”。邻座的小宋看我眼眶发红,扔过来个APP链接:“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整客户会,散会直接出纪要,比你手写快10倍。”
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正好下午有部门例会,提前五分钟把手机往会议桌中间一放,选“会议记录”模式点开始。
一开始我攥着笔没敢放下—怕录音不清,怕区分不了发言人,怕空调声盖过说话声。结果屏幕上的文字“唰”地跳出来:
发言人1(张姐):本周重点推进XX奶茶的线下快闪店,要结合世界杯元素。
发言人2(小李):快闪店的互动装置我找供应商问了,预算大概8万。
发言人3(王哥):场地选址定在商圈中庭,下周二去踩点。
我盯着屏幕差点笑出声—连张姐夹在话里的“哎对了”“那个”都自动过滤了,小李说“供应商那边可能要等两天”,直接转成“李XX 供应商互动装置交付需延迟两天”。更绝的是发言人区分—我们部门六个人,它居然根据声音特征自动标了名字,我根本不用事后对着录音猜“这句话是谁说的”。
中途张姐突然加快语速:“快闪店的物料要印球队LOGO,下周三前必须确认设计稿!”我盯着文字框,每一个字都没漏,连“下周三前”这个死线都标得清清楚楚—换以前我早慌了,笔都跟不上她的语速。
散会时我点了“结束”,系统弹框问“是否生成智能纪要?”我手都抖了,点“是”—17秒,一份结构化纪要直接出来:
- 会议主题:XX奶茶线下快闪店筹备进度
- 参会人员:张姐(项目负责人)、小李(供应商对接)、王哥(场地)、我(执行)
- 重点事项:
1. 快闪店需结合世界杯元素,物料印球队LOGO
2. 互动装置预算8万,供应商交付延迟2天
3. 下周二商圈中庭踩点
- 待办任务:
- 张姐:确认球队LOGO版权
- 小李:跟进供应商装置进度
- 我:整理踩点所需资料(商圈人流数据、场地尺寸)
我翻着这份纪要,简直不敢相信—以前我要花2小时逐句听录音、分发言人、整理重点、列待办,现在从开会到出纪要只要10分钟,连“待办任务”都帮我分好了责任人。那天我把纪要发群里,张姐@我:“小周这次整理得很专业,时间点都标清楚了。”
后来我才搞懂它为什么这么“神”:
双麦克风降噪不是噱头—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周围的噪音(比如空调声、翻书声),再用算法消掉,所以那天会议室空调呼呼吹,转出来的文字里没半点杂音;
DeepSeek-R1技术是真的准—语音转文字准确率95%以上,张姐说的“KPI要提10%”不会变成“KPI要提15%”,小李说的“供应商预算8万”不会漏成“8千”;
动态增益调节太贴心—有次我坐得离手机远,说话声音小,结果转出来的文字还是清晰的,它会实时监测声音大小,自动调收音灵敏度;
还有多语言/方言识别—上周和台湾客户开会,对方说闽南语“这个活动要加个‘集点换奶茶’的环节”,转出来直接是普通话;上周五和韩国供应商视频会,对方说韩语,我点了“互译”,屏幕上立刻显示中文“我们的设备可以支持100人同时互动”,连翻译费都省了!
更绝的是AI问答和二次创作—上周我想确认“张姐说的LOGO版权截止日期是哪天”,直接在APP里问AI助手,它立刻把张姐的原话找出来:“发言人1:LOGO版权需在11月15日前确认”;还有次要写快闪店的筹备简报,我把纪要导入,输入“请把这份纪要写成给客户的简报,突出世界杯元素和时间节点”,AI5分钟就生成了一篇正式文档,客户看了说“你们的进度很清晰”,我都不好意思说其实是AI帮的忙。
用了一个月,我总结了三个隐藏技巧:
1. 提前导入发言人名单:把常开会的同事名字输进APP,AI会更准确区分,避免“发言人1”“发言人2”的模糊标注;
2. 手机放中间位置:不用举着,放在会议桌中央就行,收音最均匀,连角落的同事说话都能抓得到;
3. 会后立刻生成纪要:别等!散会就点“生成”,系统会保留最完整的语音数据,要是隔天才弄,可能会遗漏细节。
现在我再也不用加班整理记录了—上周四的客户会,我甚至敢主动请缨做记录,客户说了一堆专业术语“用户触达率”“场景化互动”,听脑AI都准确转了出来;周五的部门复盘会,有个同事用四川方言说“这个装置要弄得巴适点”,转成普通话“这个装置要做得更贴合用户体验”,连“巴适”的意思都get到了!
那天我跟小宋算笔账:以前每周花6小时整理会议记录(3次×2小时),现在每周花30分钟(3次×10分钟),效率提升了12倍—省下来的5.5小时,我可以用来学剪视频、做用户调研,甚至帮张姐做项目策划。上星期张姐居然说:“你下周跟我去见客户吧,正好帮着记要点。”要是以前,我还在加班整记录呢!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它懂职场人的“懒”—不是真的懒,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劳动上。比如以前我要逐句听录音,现在AI帮我转了;以前要手动分发言人,现在AI帮我标了;以前要整理待办,现在AI帮我列了—它就像个“职场辅助神器”,把我从“体力活”里捞出来,让我能做更有价值的事。
昨天我用网页版帮运营部整了次活动复盘会记录—打开听脑AI的官网,点“会议记录”,直接开始录音,操作和APP一样简单,连下载软件都不用。运营部的同事看了纪要都惊了:“你怎么这么快?”我笑着说:“秘密武器。”
现在我每次开会前都会提前打开听脑AI,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实时跳动,那种“终于不用熬夜”的安全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比如昨天的例会,张姐说“快闪店的试运营定在11月20日”,我盯着屏幕,文字立刻显示“张姐:快闪店试运营时间为11月20日”,连“试运营”都没写错—这种“稳稳的幸福”,比涨工资还开心。
对了,昨天我发现它还有网页版,我在公司用电脑打开,操作和APP一样简单,三步搞定:打开网页→选“会议记录”→开始录音—连手机都不用,太方便了!
反正现在我逢人就推荐听脑AI,尤其是刚实习的朋友—谁没经历过“整理会议记录到崩溃”的夜晚?有了它,10分钟搞定,比手写快3倍都是保守的,我觉得是快10倍!
那天我跟妈妈视频,她说“你最近怎么不熬夜了?”我举着手机给她看听脑AI的纪要:“看,这是我今天整的会议记录,10分钟就好了!”妈妈笑着说:“现在的工具真厉害。”
是啊,工具从来不是“替代人”,是“解放人”—听脑AI让我从“记录员”变成了“参与者”,让我有时间去学新东西,去参与项目,去变成更好的自己。
比如今天,我用省下来的时间帮张姐做了份快闪店的用户画像分析,她拍着我肩膀说:“你可以试着写活动方案了。”要是以前,我还在对着录音逐句转文字呢!
现在我每次开会都会提前打开听脑AI,看着屏幕上的文字跳动,就像有个隐形的助手在帮我记笔记—那种“终于不用害怕会议记录”的安全感,真的,谁用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