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红色梯田里的精神坐标 |山西晋中昔阳大寨景区:在“农业学大寨”的奋斗史诗中读懂初心与新生

晨露沾湿虎头山的梯田埂时,72岁的守村人贾福林已扛着锄头走向村头的展览馆。他指着墙上一张1964年的老照片说:“你看这张

晨露沾湿虎头山的梯田埂时,72岁的守村人贾福林已扛着锄头走向村头的展览馆。他指着墙上一张1964年的老照片说:“你看这张,陈永贵书记蹲在这儿捏土坷垃,那时候咱大寨人就是靠这双手,把‘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了‘米粮川’。”山风掠过层层叠叠的梯田,新绿的玉米苗在阳光下舒展,这座被时光烙上“奋斗”印记的山村,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讲述着从“红色经典”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故事。

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寨景区以“农业学大寨精神发源地”“中国乡村振兴活样本”“太行梯田生态博物馆”闻名,更因完整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奋斗场景与新时代的振兴实践,被称为“能触摸的精神丰碑”。“太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落地以来,这座“藏在太行山褶皱里的村庄”完成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双向赋能,全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其中“红色研学”“农耕体验”“初心教育”客群占比超80%。“这里不是简单的‘老景点’,是一本翻开的‘奋斗教科书’——老照片里有汗,新梯田里有梦,连空气里都飘着玉米拔节的清香。”一位带学生来做思政课实践的太原中学老师说。

从“七沟八梁”到“米粮川”:一座山的奋斗史诗

大寨的故事,要从上世纪50年代的困境说起。这个位于太行山西麓的小山村,曾被毛泽东主席形容为“七沟八梁一面坡”——全村800多亩耕地被分割成4700多块,亩产不足百斤,村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1953年,陈永贵带领大寨人开始“改天换地”:用铁钎凿石、用箩筐担土,十年间修出800多亩水平梯田,粮食亩产跃升至千斤;1964年,“农业学大寨”号召响彻全国,大寨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符号。

“大寨的魅力,在于它‘活’着的奋斗基因。”昔阳县文旅局研究员李红介绍,景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核心区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田、梯田、旧居与生产工具,更有新时代的“智慧农业示范区”“红色研学基地”。最动人的是,这里的村民仍是“奋斗者”——老人会给游客讲“半夜挑灯修梯田”的往事,年轻人返乡开起“红色民宿”,连村头的老槐树下,都常聚着聊“当年如何战天斗地”的乡亲。

必探核心景观:

大寨展览馆(红色记忆宝库):

由旧粮库改造而成的展馆,陈列着2000余件文物:陈永贵的旧草帽、郭凤莲的劳动笔记本、当年用的犁耙与箩筐,还有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老照片。馆内“沉浸式场景”还原了1963年大寨特大洪灾后“重建家园”的现场——泥墙上挂着“重新安排大寨河山”的标语,草堆旁摆着修补农具的工具,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火热的年代。

虎头山梯田(大地雕塑群):

大寨的“精神图腾”,由8道山梁、18道沟壑改造而成。春季,梯田里新绿初绽,像给山体披上绒毯;秋季,玉米、高粱层层叠叠,如金色阶梯直通云端。沿“创业路”步道登山(全程2公里),可近距离观察梯田的“石坎结构”(用太行山石砌成,既保水土又增肥力),山顶“大寨亭”可俯瞰全景,刻有“艰苦奋斗”四个大字的石碑立在风口。

陈永贵故居(初心原乡):

两孔土窑洞、三间小平房,还原了陈永贵生前生活场景:炕头摆着补丁摞补丁的铺盖,灶台上还留着当年做饭的铁锅,墙上挂着他与村民一起修梯田的黑白合影。故居旁的“老井”仍在使用,村民说:“这水甜,是大寨人当年一镐一镐凿出来的。”

隐藏玩法:清晨6点到“大寨梯田观景台”(村民自发的拍摄点),等第一缕阳光染红梯田,拍一组“大地指纹”;午后钻进“农事体验园”(需预约),跟70岁的“老把式”学“人工点播玉米”(大寨传统种植法);傍晚去“郭凤莲茶社”(现任大寨村总支书记开设),喝一杯“大寨红”(本地山楂酿的红茶),听她讲“大寨从‘学大寨’到‘卖风景’”的转型故事。

红色与新生:在大寨“触摸奋斗的现在时”

大寨的魅力,不仅在历史,更在与时代的同频——曾经的“战天斗地”精神,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红色研学”深度体验(全天可约):

“重走创业路”:沿着当年大寨人修梯田的路径,扛箩筐、抬石块,模拟“改造荒山”场景(适合企事业单位团建);

“老支书课堂”:听郭凤莲或村史讲解员讲“大寨故事”,在旧粮库前重温入党誓词;

“农耕小课堂”:学用传统农具(犁、耙、石磨),动手磨玉米面、做“大寨窝窝头”(可带走)。

“乡村振兴”实地探访(按需定制):

参观“智慧农业大棚”:大寨与农科院合作的番茄种植基地,用物联网监测土壤湿度,亩产是传统种植的3倍;

走访“返乡创业户”:90后小伙王强开的“大寨记忆”民宿,用老房梁做家具,墙上挂村民老照片,旺季入住率100%;

逛“大寨市集”:卖手工醋、石磨面粉、梯田小米,所有产品都贴着“大寨生产”标签,游客可扫码追溯种植过程。

本地人私藏:“村头的‘老周家烩菜’别错过!土豆炖粉条、豆腐熬白菜,汤头用梯田小米粥熬制,我爹说他小时候饿肚子,就盼着这口热乎饭——现在游客来了,都排着队尝。”(在展览馆旁开农家乐的张婶)

“四季皆课”的精神之旅:从春播到冬藏的奋斗印记

大寨的美,随季节流转更显深意:

春(3-5月):梯田开始播种,配合“春播研学周”(4月10日-16日,学生跟村民学撒种、育苗);清明前后“缅怀先烈”活动,游客可参与“给梯田添新土”仪式(象征传承奋斗精神)。

夏(6-8月):梯田绿意盎然,是“劳动教育”最佳季。“夜间观星”(虎头山无光污染,可看银河)成亲子热门项目;傍晚“田间音乐会”(村民用唢呐吹《南泥湾》,学生合唱《劳动最光荣》)。

秋(9-11月):丰收季,梯田一片金黄,配合“晒秋节”(9月20日-26日,村民晾晒玉米、辣椒,游客可参与“打谷子”“收花生”);中秋夜“梯田赏月”(在虎头山顶摆月饼、苹果,听老人讲“大寨人秋收不歇”的往事)。

冬(12-2月):雪落梯田,变身“白色琴键”,吸引摄影爱好者;“冬藏体验”(跟村民学腌酸菜、晒柿饼,了解“储粮过冬”的老智慧)。

经典路线推荐:

红色初心线:大寨展览馆(学历史)→陈永贵故居(访旧居)→虎头山梯田(看奋斗)→郭凤莲茶社(听新篇),约3小时。

农耕体验线:农事园学播种→智慧大棚看科技→梯田割小米→磨面做窝窝头,人均150元(含工具、食材)。

摄影创作线:清晨5:30(拍梯田日出)→上午9:00(拍展览馆老物件)→下午15:00(拍村民劳作)→傍晚17:00(拍虎头山雪景/秋黄)。

实用贴士:大寨景区游玩全攻略

交通指南:

高铁:太原南站乘高铁至“晋中站”(20分钟,票价15元),转乘汽车至昔阳(1小时,票价25元),再打车至大寨(30分钟,费用40元);

自驾:石家庄方向沿京昆高速转天黎高速,至昔阳出口下(全程约180公里,景区停车场收费5元/小时);

公共交通:晋中市区乘“大寨旅游专线”直达(1.5小时,票价12元)。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40元(学生、60岁以上老人半价);“农耕体验”“研学课程”另收费;

开放时间:8:30-18:00(全年无休);研学、团建活动需提前在“大寨景区”公众号预约。

最佳游览时段:

红色教育:上午9:00-11:00(展览馆光线好,讲解更生动);

梯田拍摄:清晨6:00(日出时分,光影层次丰富)。

住宿推荐:

红色民宿:“大寨人家”(改造自村民老房,墙上挂老照片,提供“劳动工具体验包”,人均120元);

特色酒店:“大寨山庄”(距景区500米,含“红色主题早餐”,房间配农耕主题装饰,人均260元)。

结语:梯田里的精神,是刻在土地上的初心

采访结束时,守村人贾福林坐在虎头山的石埂上,望着层层梯田说:“我爹当年修梯田,手磨破了皮;我现在守梯田,看着游客来学,心里踏实。这梯田不只是种庄稼的,是种精神的——一代又一代,不能断。”

大寨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仅是一座“红色地标”,更是一部“永远在续写”的奋斗史:上世纪的铁钎与箩筐,如今换成了智慧农业的传感器;当年的“战天斗地”,现在化作“乡村振兴”的干劲;老照片里的汗水,仍在滋养着新一代的追梦人。

正如郭凤莲在《大寨日记》里写的:“大寨的故事,从来不是过去时。它是进行时,更是未来时——只要肯奋斗,土地永远会给你答案。”

春天,不妨带着家人走进大寨,在梯田的褶皱里、展览馆的老物件中、村民的笑容间,遇见一场跨越时空的奋斗对话。毕竟,有些精神,只有站在虎头山的梯田上,才能真正读懂“自力更生”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