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退休后,回到了山西长子县老家。无官一身轻的他,平日就喜欢坐在老家门口与街坊邻居一边喝着几十块钱一瓶的汾酒,一边拉着家常,没有一点架子,非常的接地气!
“这酒,还是老味道好!”胡富国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酒杯,抿了一口,浓郁的酒香瞬间弥漫开来。
他坐在自家老屋门口,和街坊邻居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完全看不出是一位曾担任过山西省委书记的高官。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给这幅朴实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温馨。
谁能想到,这位此刻和大家谈笑风生的老人,曾经为了山西的发展,付出了多少心血?
故事要从他年轻时说起。1937年,胡富国出生在山西长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儿时经历了家境的困苦,母亲因为没钱治病早早离世,他和两个妹妹都是由父亲含辛茹苦地拉扯成人。
这段经历,让胡富国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他立志要为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而努力。
1964年,他从阜新矿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同矿务局永定庄矿工作,成为了一名技术员。在那里,他不仅收获了事业,也遇到了相伴一生的爱人——常根秀。
常根秀是他的老乡,原本在化肥厂工作,后来因为精简职工回了乡。两人结婚后,胡富国把常根秀带到了大同矿务局,让她在矿上的幼儿园当幼教。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常根秀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因为户口问题,他们一家只能靠胡富国每个月20多公斤的口粮过活,常常吃不饱。为了让丈夫吃上热乎饭,常根秀每天一下班,就提着篮子,给胡富国送饭。
胡富国当时是煤矿的矿长,但他却和普通的工人一样,经常在矿井口铺上铺盖就睡觉。一次,常根秀拿着饭篮子去找胡富国,没找到,一问才知道,他去了食堂。
原来是有工人反映,说食堂的服务员不给工人打肉菜,只给干部吃。胡富国听了,立刻端着饭盆就往食堂跑。他穿着一身黑棉袄,腰间扎着一根绳子,脸上胡子拉碴,和普通矿工没什么两样。
他走到打饭窗口,指着肉菜说:“我要这个”。服务员看了看眼前的“矿工”,冷冷地说:“不卖。”胡富国立刻把食堂负责人叫来,愤怒地质问道:“工人在井下干的是最累最危险的活,肉菜怎么就轮不到他们吃了?”
他坚持要辞掉那个服务员。后来,他又把那个服务员安排到了其他岗位,他说“娃还小,不能因为犯了错就一辈子没了工作”。
这件事在矿上被传为佳话,也体现了胡富国公正严明,心系群众的为官品德。
1975年,胡富国开始在仕途上升迁,担任了山西省煤炭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80年又兼任山西省西山矿务局局长。这个时候,有关部门曾多次提出给常根秀安排正式工作,都被胡富国拒绝了。他认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是旧社会那一套,他不能搞特权。
就这样,常根秀成为了一个临时工,每天在煤管局的招待所里,做着最辛苦的清洁工作。她要负责一整层楼的几十间客房的清洁,还要给客人铺床叠被,清洗厕所。每天忙完工作,回到家还要照顾四个孩子。
她不仅要洗衣做饭,为了让丈夫和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够暖和一点,她还要在深夜里,飞针走线,给他们制作棉衣棉裤。
胡富国当了省委书记之后,还经常穿着妻子做的棉袄。他到北京上中央党校,还是一身黑棉袄。他的同学,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听了胡富国历数妻子做的棉袄的各种好处后,不禁啧啧称奇,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省委书记的黑棉袄》,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这件事,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胡富国夫妻的故事。
1992年,胡富国担任山西省委副书记,后升任省委书记。在任期间,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地为山西人民做了很多实事。他深知,交通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瓶颈,于是主导修建了太旧高速公路,这条山西第一条高速公路,极大地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
当时,山西财政紧张,修路的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可是,胡富国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太旧高速的建设中来。在胡富国的号召下,很多山西人民都积极地捐款捐物,甚至有的还拿出了家里的存粮,出劳力支持高速建设。
除了交通建设,胡富国还十分重视教育。1994年,他到太原一所盲童学校视察,被学校破败的景象震惊了。他立即捐出了1000元,并安排了3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设施。为了感谢胡书记,那所盲童学校将胡富国来访的那一天,定为校庆日。
1999年,胡富国调任北京,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很多山西百姓自发地到火车站为他送行,可见他在山西人民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高。
退休后胡富国回到了老家长子县。他没有住在豪华的别墅里,而是住在自己老家的旧房子里,每天和乡亲们喝着几十块钱一瓶的汾酒,聊着家长里短。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完全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