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得知儿子黄标在给日本人当差,黄母羞愧自尽。74年后,黄标的墓碑却被移

晨曦微尘 2025-01-24 21:46:38

1940年,得知儿子黄标在给日本人当差,黄母羞愧自尽。74年后,黄标的墓碑却被移入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在湖北沔阳县张家台村,1895年的深秋时节,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黄标。这个出生在贫苦农家的孩子,从小就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家里实在养不起这么多孩子,黄标的父母不得不将二儿子过继给了亲戚。这样的生活,在当时的农村并不少见。 1906年,沔阳县遭遇特大洪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十一岁的黄标跟着母亲外出讨饭,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走散了。 饥寒交迫的黄标倒在路边,幸得一位下山的老道相救。这位老道不仅救了他的性命,还将他带回山上的道观修行。 在道观的几年里,黄标习得了一身过硬的武艺本领。这些功夫,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重要基础。 当他学有所成回到家乡时,迎接他的却是父亲去世、母亲双目失明的噩耗。从那时起,他便担负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黄标凭借自己的武艺本领,很快在当地崭露头角。他豪爽义气的性格,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追随。 1925年,他带领百余名农民发起了洞庭湖农民运动,虽然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但这次行动,让他看到了中国农民的觉醒。 失败后,黄标带领残余队伍退入山区,在那里遇到了刚成立不久的工农红军。了解到红军为劳苦大众奋斗的理想后,他毅然加入了这支革命队伍。 在红军期间,黄标结识了著名将领贺龙。因为表现出色,他在1930年至1931年间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 后来因故离开红军的黄标,辗转来到金华寨。他在那里救了寨主的侄女,受到寨主赏识,被选为接班人 在金华寨期间,黄标立下规矩:不准欺压百姓,不准谋财害命。他要求手下见到不平事要仗义出手,这让他在当地百姓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黄标已经在当地树立起了"侠义英雄"的形象。这样的威望,让他成为了日军拉拢的重点对象。 1940年,日军占领沔阳已近两年,当地民不聊生。这时,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找到了黄标。 组织交给黄标一个特殊的任务:接受日伪军的拉拢,打入敌人内部。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牺牲的任务。 日伪军中的汉奸雷筱圃多次前来拉拢黄标,终于等到了黄标的"投诚"。很快,黄标被任命为清剿大队长,开始了他的地下工作生涯。 1943年,新四军第五师因皖南事变失去军饷来源,部队陷入困境。组织再次向黄标求援。 黄标利用自己在日伪军中的职务之便,在内荆河上设卡收税。这条水路是江汉平原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 他每月从税收中暗中抽取一部分,通过秘密渠道输送给新四军。这笔资金,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为了确保这些物资安全送达,组织派出了专门的交通员万尧阶。他们建立起一条隐秘的补给线,源源不断地为新四军输送粮饷和武器弹药。 这项工作极其危险,参与的人员很少,一切都在暗中进行。就连党组织内部,知道这件事的人也不多。 每一次运送物资,都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不仅会暴露身份,还会危及整个地下组织。 除了筹措物资,黄标还为新四军提供重要的情报信息。他将日军的部署、调动等军事信息,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组织。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五年的地下工作,黄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他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儿子,失去了族人和乡亲的信任。但为了革命的胜利,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黄标第一时间带领部下回归组织。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和平,而是更多的战斗。 内战爆发后,黄标随部队参与了多次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两名警卫将他安置后叛逃,使他陷入危险境地。 身负重伤的黄标只能扮作和尚,在湖南益阳一带化缘度日。直到1949年底,他才成功回到部队。 然而1951年,沔阳县政府因不知黄标的真实身份,将他列入"汉奸"处决名单。这次危机得到及时化解,多亏武汉市公安局朱涤新的提醒。 湖北省副省长陈一新接到消息后,立即发出电报制止处决。黄标从死亡线上再次幸免。 但黄标的苦难并未就此结束,他的真实身份仍未得到公开。许多人,包括他的儿女们,仍然以为他是一个叛国者。 他的儿子黄忠汉1948年考入黄埔军校,1954年回家时得知父亲已在狱中去世。对于这个"汉奸"父亲的死讯,当时的黄忠汉并没有太多感伤。 直到多年以后,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黄忠汉开始四处奔走,搜集材料,为父亲申冤。 1979年9月15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过详细调查,正式宣布黄标无罪。他不是汉奸,而是一名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地下工作者。 这个迟来的判决,终于还了黄标一个清白。但这时距离他被误解、被唾弃,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 2014年8月3日,在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一块新的墓碑竖立起来。黄标的英名,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褒扬。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