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制度中,“六部”即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均为朝廷核心部门。六部制自唐朝逐渐发展,至明朝已成熟。明朝六部不仅是国家运转的关键,也是官员仕途的必经之路。
吏部历来在六部中地位最高,尤其在明朝,吏部尚书权力极大,能决定四品以下官员的升降。吏部内设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司,分别负责官员升迁、考核、生老病死及奖励,如一张大网笼罩官员仕途。吏部尚书更被誉为“天官”,地位显赫。
户部掌管钱粮、人口、户籍等,地位亦高。明朝时,户部事务繁杂,人数众多,掌握着各部门资金流转的关键,因此排名第三。 兵部因武将地位较文官低,且由读书人管理,故排名第四。此外,兵部易背锅,战争失利时兵部尚书首当其冲,导致兵部尚书更迭频繁,地位难以提升。
工部负责建筑事务,如修河、建堤等。虽看似有利可图,实则要求管理者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否则易被下属欺骗。工部在很多大工程上无发言权,且需与多方打交道,地位倒数第二。
刑部则最为凄惨,无发言权。京城案子判决及地方案子复查均需交大理寺定夺,刑部办错事还受都察院监督。大案需三部门共审,刑部虽主持但说了不算。刑部大牢与头头们与锦衣卫、东厂等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刑部排名最后。
至于南京六部,自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备份都城”。南京兵部因南方军事需求大,地位特别突出,常兼职“参赞机务”,与勋贵大佬组成陪都最高领导班子,地位显赫。
综上,明代六部各司其职,合作监督,共同维持国家运转。这种制度设计巧妙,体现古人对权力分配的深思熟虑,也为后人留下宝贵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