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西晋中王家大院:一座宅院的“晋商史诗”,一场穿越三百年的家族与匠心之旅

晨雾漫过晋中灵石县的丘陵,静升镇的王家大院在青砖灰瓦间苏醒。76岁的王家第十四代后人王守礼站在红门堡城楼下,指尖抚过斑驳

晨雾漫过晋中灵石县的丘陵,静升镇的王家大院在青砖灰瓦间苏醒。76岁的王家第十四代后人王守礼站在红门堡城楼下,指尖抚过斑驳的砖雕——“这是‘五福捧寿’,那是‘松鹤延年’,每道纹路都是太爷爷那辈刻的。”他的声音里带着骄傲,“别看现在安静,当年这宅子里住着200多口人,商号、私塾、祠堂全在这儿,连山西巡抚都曾来贺寿!”

近日,记者探访王家大院,结合晋商文化研究学者解读、王家后人讲述及游客体验,为您揭开这座“民间故宫”的传奇面纱,并奉上深度游览指南。

导语:为何王家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天花板”?

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是清代晋商望族王氏家族耗时300余年(1662-1937年)营建的宅院群,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由红门堡、高家崖两大建筑群组成,现存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其价值不仅在于“北方民居规模之最”,更在于它是一部“立体的晋商史”——从建筑细节到家族规矩,从经商智慧到伦理传承,处处彰显着“富而不奢、贵而不骄”的晋商精神。

“王家大院的意义,远超‘豪宅’二字。”中国民居建筑研究会会长陆元鼎说,“它是晋商‘以商兴儒、以儒治家’的典范:院墙上的砖雕讲忠孝,门楣上的匾额训勤俭,连厕所都分‘官厕’(待客)和‘家厕’(家人),建筑本身就是一本‘家族教科书’。”第一幕:核心看点——从“三雕”艺术到“院落密码”,解码晋商的生存哲学

王家大院以“王”字形布局闻名,红门堡居中,高家崖分列东西,记者梳理五大“必探场景”,带您沉浸式感受“匠心与家风并存”的晋商传奇:

亮点1:建筑——“三雕”里的文化基因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合称“三雕”)被誉为“民间艺术博物馆”,每一处都暗含深意:

砖雕:红门堡照壁的“百寿图”,100个篆体“寿”字形态各异,边缘刻缠枝莲纹,寓意“福寿绵长”;高家崖“司马第”门楼砖雕“渔樵耕读”,既装饰墙面,又传递“读书入仕、躬耕持家”的处世观;

木雕:“敬业堂”正厅梁枋间的“松鹤延年”木雕,松针根根分明,仙鹤羽毛纹理细腻,象征“长寿安康”;厢房窗棂的“葡萄百子图”,藤蔓缠绕、果实累累,暗喻“多子多福、家族兴旺”;

石雕:拴马桩石雕多为狮子、麒麟造型,底座刻“吉祥如意”,既实用又镇宅,体现“以物寄愿”的生活美学。

“这些雕刻不是随便刻的。”王家后人王守礼说,“太爷爷规定,所有装饰必须‘有典可依’,连葡萄的藤蔓走向都有讲究——不能交叉,否则‘犯冲’。”

亮点2:院落——“王”字形布局中的家族秩序

王家大院整体呈“王”字形,主院、偏院功能分明,暗含“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

红门堡:王氏家族核心居住区,由5座城堡式院落组成,中轴线上“敦厚宅”“凝瑞居”为长辈居所,门窗高大、陈设考究;两侧院落为晚辈居住,院落逐层降低,体现“尊长卑幼”的等级;

高家崖:王氏分支的居住区,布局更显精巧,院与院之间以垂花门、穿堂廊连接,既独立又连通,象征“家族同心”;

公共空间:祠堂、私塾、戏台、花园分布其中,祠堂供奉王氏祖先,私塾教授儒家经典,戏台演晋剧庆贺,花园种竹植兰,连厨房都分“主厨房”(待客)和“家厨房”(家人用)。

“院落的格局,就是家族的规矩。”讲解员李敏介绍,“王家子孙从小住偏院,只有成家立业才能搬进正院;每日晨昏定省,要在正厅向长辈请安——建筑本身就是一本‘家教教材’。”

亮点3:家规——“十不准”里的治家之道

王家能富过八代,靠的不仅是经商天赋,更有严格的家规。大院内多处可见“家规碑”“警示联”:

“十不准”石碑:立于红门堡祠堂前,刻“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不准欺行霸市、不准偷税漏税、不准忘本、不准辱祖”,条条款款直指晋商最易犯的“富贵病”;

“耕读传家”匾额:悬挂于私塾院,王氏家族规定“子孙无论男女,七岁入学”,王家第十四代传人王守礼至今保留着曾祖父的“读书笔记”,“太爷爷说,‘钱是身外之物,德才是传家之本’”;

“义利并举”商训:高家崖“崇宁堡”门楣匾额,王家经商讲究“义中取利”,曾主动退还客户错汇的百万两白银,赢得“诚信王家”的口碑。

“家规不是束缚,是保护。”王守礼说,“现在王家子孙散布各地,但每年清明都要回来祭祖,第一件事就是读家规——这是我们的根。”

亮点4:晋商IP——“大院外的生意经”

王家大院的传奇,不仅在宅院内,更在宅院外的“晋商江湖”:

票号与商路:王家曾开设“恒通票号”,业务覆盖全国,大院内保留着“账房先生”的蜡像,还原了“一算盘、一笔账、一封汇票”的经商场景;

商帮文化:与乔家、常家等晋商大院不同,王家更重“儒商”气质,大院内设有“晋商文化展厅”,展示王家与徽商、浙商的贸易往来信件,以及“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影视与文学:因《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剧取景,王家大院被贴上“晋商大院”标签,但真实的王家比影视更鲜活——这里有女性主持修建的花园,有支持子孙读书的“教育基金”,有应对商战的“危机处理智慧”。

“影视放大了戏剧性,但真实的王家更值得品味。”《王家大院志》主编张宏说,“这里的故事,是关于如何在财富中守住人性的温度。”

亮点5:“守院人”——三代人的“大院情”

王家大院的保护,离不开一群“守院人”:

王守礼(76岁,王家后人):义务讲解20年,家里保存着王氏家族的“生意账本”复印件,能背出所有院落的“功能密码”;

李师傅(58岁,古建修复师):负责砖雕修补,用传统“灰浆配比”(石灰、糯米浆、桐油)修复破损砖雕,“机器修补没魂儿,老手艺得传下去”;

小王(26岁,景区讲解员):大学读历史,放弃省城工作回灵石,“想让更多人知道,王家大院不只是‘大’,更是‘有文化’。”

“守院不是守房子,是守一种生活方式。”王守礼说,“现在游客来,我不仅讲建筑,更讲王家‘富而好礼’的日子——这才是我们的根。”第二幕:深度体验——从“看院”到“入戏”,解锁晋商生活新玩法

王家大院的魅力,不仅在“看”,更在“体验”。景区围绕“晋商文化”“民俗生活”“非遗传承”设计了互动项目,让历史触手可及:

体验1:“小掌柜的算盘课”(付费,88元/人)

穿晋商小褂,学打算盘“凤凰双展翅”“海底捞月”等经典指法,模拟“账房先生”核对账目。“孩子学得认真,说要像王家祖先一样‘汇通天下’!”太原家长刘女士说。

体验2:“王家家宴”复原(付费,198元/桌)

按王家家谱定制菜单:“八碟八碗”里必有“王家酱牛肉”(传承百年的卤料秘方)、“山药炖羊肉”(冬季滋补菜),席间讲解“食不厌精”的晋商饮食文化。“菜里有故事,吃的是王家的讲究。”北京游客陈先生点赞。

体验3:“三雕手作”工坊(付费,128元/组)

在非遗师傅指导下,用陶泥捏制砖雕“福”字、用木片刻“松鹤延年”,完成后可烧制带走。“孩子捏的‘福’字歪歪扭扭,但他说‘这是我的王家传家宝’。”上海游客林女士展示孩子的作品。

第三幕:实用攻略——高效打卡与周边联动开放信息

时间:全年开放,8:00-18:30(4月-10月);8:30-17:30(11月-3月);

门票:全价票115元/人(含讲解);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

导览:入口处有电子导览屏,可扫码听“三雕故事”“王家家规”语音讲解;每日10:00/15:00提供免费人工讲解(限20人/场)。

交通指南

自驾:太原→二广高速→灵石出口→王家大院(停车场收费15元/天,距景区入口300米);

公共交通:太原→灵石大巴(1小时,25元/人)→下车乘景区接驳车(3元/人,5分钟);平遥→灵石大巴(30分钟,10元/人)→转乘接驳车;

跟团:太原旅行社推出“王家大院+平遥古城”一日游(含门票+讲解,298元/人)。

游玩建议

最佳路线:游客中心→红门堡城楼→“敬业堂”正厅→“司马第”院落→高家崖“崇宁堡”→私塾院→花园→返程;

必带物品:身份证(验票)、舒适平底鞋(石板路多)、笔记本(记录家规故事);

注意事项:禁止触摸文物(尤其砖雕、木雕);花园院假山处有青苔,需小心滑倒;

联动玩法:可与平遥古城(晋商票号发源地,1小时车程)、乔家大院(“民间故宫”,1.5小时车程)串联,形成“晋商文化深度游”两日游。结语:王家大院,是宅,是家,更是中国人的“处世范本”

暮色渐浓时,记者站在红门堡城楼上。夕阳把青砖染成金色,孩子们在花园里追逐,老人们在凉亭里下棋,年轻的情侣沿着抄手游廊漫步——这座曾见证晋商风云的宅院,如今成了灵石人触手可及的幸福。

“王家大院的修复,没有终点。”王守礼说,“下一步我们要整理家族口述史,建‘晋商家风馆’,让更多人知道,真正的富贵,是‘德’与‘智’的传承。”

离开时,王守礼老人还在讲述:“你看那座‘百寿图’照壁,当年我太奶奶每天清晨都要擦一遍……”风掠过砖雕,仿佛带我们穿越回那个“耕读传家、诚信经商”的年代。

是的,王家大院活了——它活在砖雕的纹路里,活在家规的训诫中,活在游客的赞叹里,更活在晋商后人对“祖训”的坚守里。

这个秋天,不妨来王家大院吧!

摸一摸砖雕的温度,听一段王家的家规,

穿一次晋商小褂,学一回打算盘的指法,

你会懂得:

最珍贵的财富,

不在账册的数字里,

在门楣的“福”字中,

在子孙的笑脸上,

在我们与先人的精神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