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辽河油田数字化采油:老油田的“智慧新生” 作为辽河油田的石油工人,前几年在新疆

辽河油田数字化采油:老油田的“智慧新生” 作为辽河油田的石油工人,前几年在新疆塔里木油田出劳务,主要是在数字化运营中心工作,我亲眼见证了数字化技术如何让我所在的这座油田“脱胎换骨”。从前我们扛着工具跑井场、抄报表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坐在中控室就能“一屏掌控千里油区”,效率翻了不止一番!但是去年下半年,从新疆塔里木回来之后,就没有再外出,回到采油厂后在站上干资料,却发现反而不适应现在的节奏,很简单,因为数据的采集与抓取还是靠人工在弄,包括各种台账,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折腾,感觉更像是在做无用功,还有报表,每小时抄一次,以及远程视频巡井巡线,远程启停各种装置设备,远程控制,远程报警,远程通讯对讲系统以及各种水位液位自动控制等等吧这些通通都还没有实现,因为毕竟物联网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很多,所以与我之前在塔里木工作的地方相对比,我现在这个地方真的感觉好落后啊[呲牙]什么感觉呢?就是有点像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手机支付无现金支付,觉得很先进的样子,其实塔里木这些年在数字互联互通这方面确实走在整个中石油的前列,但我印象里,我们辽河油田也一直在努力推进互联互通,为什么我无感呢?后来我查了查资料,也发现了一些物联网包括新能源也是一直在进展,只是可能还没推到我这,这个也是可以理解吧,毕竟我们老油田人多,负担重,设备老化,步子不可能扯太大,只能以点带面,成熟一批,推广一批,不过还真的是希望能早点到来吧,未来相信数智化,一定会让老油田焕发新生,聚力赋能,下面聊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以下是我能查到的资料,仅供大家分享,未来,辽河油田互联互通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1. 无人值守站: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看井” 以前一个站需要四五个人24小时轮班,现在通过物联网改造,摄像头、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成了“新同事”。比如高升采油厂的雷二计,门禁系统自动识别、数据实时回传,站内空无一人却能稳定运行300多天,富余人员转岗支援其他生产环节,解决了“人少井多”的老大难。锦州采油厂的欢三联合站更是通过数字化改造,将电脱水器压力控制从人工操作升级为自动化程序,出油含水率直接压到10%以内,省心又精准。 2. 数据跑腿,员工减负 过去手工抄录报表占用了大量时间,现在95%的数据由物联网自动采集。高升采油厂的吴班长说,巡检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10分钟,还能通过“10秒看屏法”快速预判生产波动。异常处置也快得离谱——以前油井“偷停”可能半天才发现,如今中控室实时报警,工人10分钟内就能赶到现场重启,少耽误一分钟就多采一分钟油。 3. 绿色转型:数智化搭上新能源快车 辽河油田不仅“聪明”还“低碳”!欢喜岭采油厂的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用谷电或绿电替代燃气锅炉,每年省下12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排二氧化碳效果显著。这座“无人值守”的试验站,既是技术突破,也是绿色发展的样板。 4. 老员工的新战场 数字化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更高效。像宫师傅这样的老石油人,从“跑断腿”的巡检工转型为“数据分析师”,通过中控屏预判问题、远程调控。采油厂还组织“难题攻关”“数据校准”培训,让大伙儿从“怕改革”变成“主动改”。 未来已来,油田更“轻”更“聪明” 截至2024年,辽河油田井站数字化覆盖率近70%,压减一线用工超30%,年增效超3.6亿元。这些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数字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让石油人“少流汗、多采油”的伙伴。作为老油田的一员,我坚信,这片土地会因为数智化焕发“第二春”,而我们,正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石油人中国心 中国石油镇北 中石油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分会场 石油工人有 胜利油田职工 中石油长输管网 油田工作现场 稠油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