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个新闻我漏说了,此前上海多个知名医生联名质疑部分集采药存在质量问题,周日官方给出了调查结果。 结论是,舆论中提及的某些降压药、麻醉药、泻药的药效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结果嘛...我信,因为过去几年、我国已经集采的前9批1600多个中选产品里有9个药品因质量问题被取消过中选资格,其中国产占3个,所以官方没有包庇某个药企的动机。 不过整件事里,我并不关心具体药品的调查结果,我更关心的,一个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高的可能性。 排除个体差异,仿制药的药效确实有一定概率不如原研药,这是仿制药上市标准决定的。 打个比方,如果原研药的药效是100分,那仿制药只要能达到80分到125分就能上市销售,不同生产批次间的药品分数未必相同,但基本都会在这个范围内浮动。 所以仿制药的药劲儿,有时候小,有时候大,有时候点儿背了可能就是要比吃原研药多花个几天时间才能痊愈。 虽然当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和国际接轨,表面看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我们的标准非得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制定吗?更严一点可以吗? 再一个关心的就是原研药在院内的销售情况,官方的结论同样是不存在问题,理由是集采的药品数量只有医疗机构报告需求量的60%到80%,剩下部分医疗机构可以自行选择品牌,自行决定采购原研药与否。 为此官方还拿瑞金医院举例子,它在引入集采品种的同时也保留了相应品种的原研药,以证明原研药没有被禁购。 但...这个说服力就很一般了,瑞金至少是全国TOP10医院,盈利状况远远好于同行。 而我国多数公立医院,尤其是一二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在药品零加成、三明医改等政策的压迫下,财务状况非常紧张,部分医院甚至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 虽然公立医院主要靠财政补贴,但地方政府的收入如今也捉紧,所以很多医院都需要自筹资金维持运营,相当于自负盈亏,自然而然,它们就会主动减少采购进口原研药。 总之,就我关心的这两个问题,这份调查报告并不能让我满意。 既然大家现在普遍更关心药效,那你拼命证明仿制药的上市销售符合现行规范,某种程度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懒Z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