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医院逝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邓朴方是邓小平的长子,1944年出生在八路军总部山西麻田。那时,正值华北各敌后根据地军民向日伪军发起进攻的鼎盛时期。由于行军打仗不便,许多军人的孩子被寄养在附近的乡村。邓朴方便被送到云头底村的郭金梅家寄养,直至第二年才被父母接走。虽然他们离开,但邓小平一家一直未忘郭金梅的恩情,常送一些物品或照片表示感谢。
邓朴方这个名字由邓小平的老搭档刘伯承所取,寓意“朴实方正”。解放后,邓朴方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原子核物理。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学校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1968年5月,邓朴方因病瘫痪。身处江西的邓小平与卓琳无力前往北京探望,亦无法为儿子提供更好的治疗。卓琳痛苦不已,三天三夜未能止住眼泪,而邓小平则独自坐在一旁,默默抽烟。父母的无助与痛心,成为邓小平心中永远的伤痛。
直到1971年6月,邓小平通过不断向中央和毛主席写信,终于争取到批准让邓朴方前往江西,团聚在父母身边。由于邓朴方行动不便,邓小平特意为他安排了一间一楼的房间,每隔两小时就为儿子翻身、按摩,悉心照料。尽管有机会与父母团聚,但邓朴方情绪低落,几乎不与人交谈,更不愿讨论未来的计划。
然而,邓小平始终没有放弃思考国家的发展。为了让儿子不再感到孤独,他决定为邓朴方找一台坏掉的收音机,让他修理。邓小平询问拖拉机厂的师傅是否有旧收音机,师傅回答道:“我每月就五十多块钱,要养家糊口,哪有闲钱去买这些东西?”师傅的话让邓小平深感震动,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他更加坚定了经济建设的思考,意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首先必须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在为儿子翻身、按摩的过程中,邓小平时常自言自语,思考着国家未来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