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看,《抓娃娃》就一点也不好笑了🙁

朵夫 2025-02-13 13:23:11

《抓娃娃》的成功之处,在于紧紧抓住了当下社会最引人注目的两个话题。 一个是钱,另一个是教育。 但教育话题,在中国语境下,仍然和钱有关。 因为在许多家长心中,教育的最大目的,是让孩子长大后具备赚钱的能力。 / 《抓娃娃》的好笑更多还是停留在“语言艺术”上的小品式幽默。 但真正高级的喜剧应该不仅仅在语言上抖机灵,更要大胆的讽刺。 / 在父母和孩子,谁才应该掌握人生的选择权这一点上,《抓娃娃》的反思切中要害。 但遗憾的是它没有进一步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出了问题? 是谁规定了,人生只能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和比赛,只能在不断和他人比较中,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 电影的最后,马继业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顶尖大学,只不过并非父母希望他上的大学,而是他自己喜欢的体育学校。 但问题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真正能考上清华、北大、985、211这样的学校? 媒体曾粗略统计过,全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大约是1900万。 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大约是920万,只有不到一半(48%)的学生能顺利读到参加高考。 而能考上一本的学生则只有约114万,不到6%; 考上211的只有46万左右,只占到了同年龄层的2.4%。 / 按照考上顶尖学校,教育才算成功,人生才有意义的标准,难道全国剩下97%的学生,他们的教育,全是失败的吗? 他们之后的漫长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吗? 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正在于没有反思到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让所有家庭和孩子争破头,去抢那2.4%的名额。 而是如何让包括剩下97.6%的所有人,都能拥有独立的人格,按照个体的特长发展自我,更重要的是,都能拥有幸福度过一生的能力和好心态。 / 从这个角度看,《抓娃娃》不那么好笑。 它的很多笑点,都建立在对穷人生活的猎奇和想象上,只不过包裹上了“富人装穷”这样的不协调感,才显得好笑。 但有没有想过:有多少人是真的地在过着马成钢一家这样贫困的生活,只不过他们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毫无选择,只能过这样的苦日子。 他们的孩子,和马继业这样的孩子比,想成为那2.4%的幸运儿是多么的难。 穷人之所以无法摆脱窘迫,不是因为他们不能吃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