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的胆子,敢把 “人民” 二字当流量密码卖?三个月前还靠着搪瓷缸、五角星火遍社交平台的 “人民咖啡馆”,如今彻底沦为全民声讨的对象,这场闹剧恰恰撕开了某些国潮品牌的遮羞布 —— 所谓的文化创新,不过是无底线蹭公共符号的投机取巧!
事情发酵得又快又猛,11 月 7 日人民网评一句 “不妥”,直接把这个在 18 个省份开了近 30 家门店的网红品牌钉上了舆论耻辱柱,# 人民咖啡馆不妥 #话题 24 小时阅读量飙到 1.2 亿,8 万多条评论里全是愤怒。网友扒得明明白白:这品牌母公司要潮文化多次申请 “人民咖啡馆” 商标被驳回,拿着 “要潮人民咖啡馆” 的注册证,却故意省略 “要潮” 二字蹭热度,纯属裸奔式违规。更让人恶心的是,面对消费者质疑口味,品牌居然反问 “是中国人不?”,把爱国情怀当挡箭牌,这种道德绑架式营销,难怪被骂 “low 穿地心”。

Z 世代这次真的忍不了了!有 95 后网友说得好:“‘人民’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信仰符号,不是你用来卖咖啡的噱头”,这条评论获赞超 3 万。数据显示,76% 的争议参与者是 Z 世代,他们在乎的不只是商标合规,更在意历史记忆的神圣性和文化符号的纯粹性。就像律师解读的,《商标法》早就明确 “人民” 这种公共属性词汇不能单独商用,品牌明知故犯,就是赌大家不会较真,可他们忘了,年轻人对规则边界的敏感远超想象。
更讽刺的是品牌的整改方案,大陆门店加个 “要潮” 小字,港澳地区居然还保留原名,这哪是整改,分明是投机式避责!对比故宫文创把传统文化内核融入产品的成功,“人民咖啡馆” 只懂拼贴视觉符号,把 “人民至上” 的政治伦理简化成打卡道具,这种对文化的傲慢和无知,不被骂才怪。之前就有 “人民奶茶铺” 因为同样问题被罚 5000 元,中国邮政咖啡之所以合规,是因为有明确授权且贴合公共服务属性,这些前车之鉴,品牌难道瞎了看不见?

说到底,这场风波根本不是代际冲突,而是商业底线与公共价值的碰撞。Z 世代不反对国潮创新,但坚决拒绝核心符号被解构亵渎。网友说得好:“我们要的不是符号的搬运工,而是精神的对话者”,可 “人民咖啡馆” 连最基本的敬畏心都没有,眼里只有流量和利润。
“人民” 二字承载着亿万人的信仰与记忆,从来不是商业营销的廉价素材。商业创新可以放飞,但不能触碰法律红线和公共情感底线,Z 世代已经成为公共价值的 “审查官”,想靠蹭公共符号走捷径?迟早翻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