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中叶麻醉技术成熟之前,手术对于患者而言,就是一场毫无缓冲的剧痛酷刑。想象一下,没有任何麻醉措施,直接躺在手术台上,任人“宰割”是什么滋味。 18世纪的伦敦,一位腿部骨折的年轻工人被送进医院。医生们决定为他进行骨折复位手术,没有麻醉剂,几个壮汉将他死死按住。手术开始,医生用力拉扯他的腿,试图将错位的骨头归位,每一下动作都像重锤砸在他的神经上。他的惨叫声穿透墙壁,整个医院都弥漫着绝望的气息。这种剧痛下,很多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就因疼痛引发的休克、心脏骤停而离世。即便侥幸挺过手术,那痛苦的记忆也会伴随一生,心理创伤难以愈合。 当时的手术工具,简直就是现代外科器械的“粗糙原始版”。16世纪的法国,一位贵族患上了胆结石,需要手术取出。医生使用的手术刀是自制的,刀刃参差不齐,就像用钝了的菜刀。手术时,这把钝刀在贵族的腹部艰难地切割,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还造成了更大的创口。更离谱的是缝合线,医生用的是亚麻线,这种线粗糙且不卫生,极易引发感染。贵族手术后,伤口很快就开始红肿、化脓,他在痛苦中挣扎了数周,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感染带来的死亡命运。 还有拔牙手术,医生没有专业的拔牙钳,就用普通的钳子代替。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位老人牙齿疼痛难忍,去看医生。医生拿着钳子,对着老人的牙齿就用力拔,由于工具不合适,牙齿没拔下来,反而把牙龈撕裂,鲜血直流。医生没有放弃,继续加大力气,最终牙齿是拔下来了,但老人的下巴也严重受伤,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正常进食。 早期欧洲的手术室,堪称细菌的“狂欢派对”。19世纪初,维也纳总医院的妇产科病房里,产妇死亡率极高。医生做完手术,不洗手就直接去给下一位产妇接生。手术器械也是随意清洗,甚至不清洗就再次使用。一位年轻的母亲在这家医院分娩后,接受了简单的会阴侧切手术。由于手术器械携带大量细菌,她的伤口迅速感染,引发败血症。她开始高烧不退,全身疼痛,尽管家人四处求医,但最终还是在痛苦中离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婴儿。 在战场上,外科手术的卫生条件更是糟糕透顶。1853 - 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受伤的士兵被送到临时搭建的手术室。手术台上血迹斑斑,没有任何消毒措施。医生们穿着满是血污的衣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为士兵截肢。许多士兵手术后,伤口感染化脓,不得不再次截肢,甚至因感染引发的并发症而死亡。据统计,在这场战争中,因手术感染死亡的士兵数量远远超过了直接战死的人数。 当时的医生,对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了解远不如现在深入,手术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17世纪的意大利,一位富商突发急腹症,医生判断是肠道疾病,决定进行剖腹探查手术。然而,由于对肠道的解剖结构认识不足,医生在手术中误切了健康的肠道组织。手术结束后,富商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因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了严重的腹泻和脱水症状。在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富商在极度痛苦中挣扎了几天后,离开了人世。 还有脑部手术,更是危险重重。18世纪的英国,一位患者头部受伤后出现颅内血肿,医生决定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但由于对大脑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了解有限,手术中医生不慎切断了重要的血管,导致患者大量出血。尽管医生们手忙脚乱地进行止血,但最终患者还是因失血过多死亡。 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不断进步。麻醉技术的发明让患者在手术中不再承受剧痛,消毒理念和技术的革新大幅降低了感染风险,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学科的发展让医生的手术操作更加精准、科学。回首欧洲早期外科手术的恐怖过往,我们不禁感叹现代医学的伟大进步,也更加珍惜如今安全、高效的医疗条件。
在19世纪中叶麻醉技术成熟之前,手术对于患者而言,就是一场毫无缓冲的剧痛酷刑。想
岳仙踪隐
2025-02-15 18:06:54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