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一文讲清 首先说“外入之寒,温必

岐黄辩证 2025-02-18 11:12:46

中医: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一文讲清 首先说“外入之寒,温必兼散” 比如说现在大冬天,冷风呼呼吹,如果出门没做好保暖措施,没带围巾、帽子,穿的太少,风寒邪气就容易从头部和颈部侵入体表,这个时候毛孔闭塞,气血运行受阻,人就会出现怕冷、头痛、鼻塞、肩颈、关节酸痛等感冒的症状。 这个时候,就得通过“发散”的方式把这些还没深入的寒邪赶出去,同时用温性药辅助散寒。 很多人淋了雨回家煮点生姜红糖水来帮助驱寒,就是因为生姜性温,擅长发汗解表,而红糖补气血,增强身体正气,更快的赶跑寒邪。 再比如调理风寒感冒初期的方子荆防败毒散,里面的荆芥和防风有很强的发散性,帮助患者打开毛孔,让寒邪通过汗液排出体外。还有桂枝汤,也是靠桂枝的温散,来发汗解表,驱散寒邪。 再来看“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内生之寒多是因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造成体内阳气无法温煦脏腑,这时候人呢,就会感觉很怕冷、出现手脚冰凉、一吃凉的就拉肚子,浑身没劲儿,没精神等虚寒的症状。 那既然是虚,就得补,寒就得温,所以要用“温兼补”的方法调养。临床上经常用到的附子、肉桂就是大辛大热的药,可以补命门之火,大补肾阳;而干姜可以温中散寒,散脾胃的寒气。 张仲景说“虚人受寒健其中”,我们在实际调理中,经常会把一些健脾益气的药加在方中,像白术、黄芪、人参、党参,来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生化更多的气血。 文中涉及药物,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