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会议主席霍伊斯根因为“我们欧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泪洒现场。
欧洲的无力感在军备数据中显露无遗,欧洲国家空军现役的346架第四代战机中,仅有54%能随时升空作战,德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的18辆豹2坦克,因缺少关键零部件拖延9个月才交付,这些零部件70%来自美国军火商。
能源困局撕掉战略自主的遮羞布,欧盟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总需求的41%,但每立方米价格是俄罗斯管道气的2.3倍,法国道达尔集团被迫以人民币结算部分俄油采购,暴露出欧元在能源贸易中23%的结算占比虚高。
军工复合体的枷锁比1919年更沉重,波兰花43亿美元买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每发炮弹必须从美国进口,西班牙造船厂为德国建造的潜艇,因美国拒绝转让火控系统源代码沦为"铁棺材",欧洲防务开支的63%最终流入美国军企腰包,所谓"自主"不过是华盛顿批准的有限自由。
国际政治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顾维钧在1919年面对的是列强分赃,霍伊斯根在2024年遭遇的是军工绑架,马克龙说"欧洲不能做美国跟班"时,法国达索公司正在给F-35生产线拧螺丝,每小时工资比美国本土工人低22欧元,数不清的拧巴状态,比眼泪更能说明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