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胡适在海外看到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结果他的第一反应可以说是毫不客气,直接评价:“真是有点肉麻。”而对于《蝶恋花》这首词,他更是挑了刺,说这词根本就不通顺,照这样的写法,哪能算好词呢? 但胡适显然不是随便“嘴上一句”就完事的人,他还特意找语言学家赵元任研究了一下词里的“押韵问题”。 人家赵元任的回答也很简单,意思是就算从湖南方言来说,这词还是不押韵! 胡适听完,心里更踏实了,他彻底下了结论:毛泽东连押韵都搞不明白,写的诗没啥学问。 不过胡适这一反应,其实也不只是挑诗词的问题,也跟他对毛泽东这个人的“看法”脱不开关系。 胡适是个很有“圈子意识”的人,他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咱们说的上层人士,比如徐志摩这些家世好、朋友圈体面的“文艺青年”。 而毛泽东啥背景?当初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那是个苦差事,平时一边干杂活一边旁听公开课。 他还去听过胡适的课,课后主动问问题,但胡适拒绝搭理他,说学校有规矩,旁听的不能问问题。 虽然这理由看上去没毛病,但胡适明摆着是觉得对方是个没正式学籍、土里土气的“半路学者”,压根不觉得这人够格跟他聊学问。 胡适这种看人的方式说白了就是“阶级观念”很强,他把毛泽东和自己明显放在了两个世界。 人家徐志摩这样的,就算聊聊诗词也能聊出格调,再看毛泽东出身乡下,口音又重,文学圈讲究的“优雅范儿”,他是一点都不符合。 胡适批评毛泽东诗词“肉麻”“押韵不过关”,看着是挑文学问题,但其实可能更有点“你不像我们这一类人”的偏见在里面。 不过,说句公道话,胡适批评押韵、形式这些事,也不是完全乱说的。他喜欢的东西更讲求“精致”,比如格式得符合标准,对仗压韵得完美。 而毛泽东的诗词追求的是那种大气磅礴的表达,管你什么押韵不押韵,只要能激发情感、鼓舞斗志就够了。 他的作品面对的是人民大众,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去琢磨什么方言押韵的问题,反而觉得通俗易懂才是好诗。 其实,两人的这点“诗词矛盾”,背后更多是价值观的冲突。 胡适看重的是“圈子”和传统规则,而毛泽东讲的则是突破这些限制,要用诗词表达思想和力量。两人看世界,从来就不是一个角度。
1959年,胡适在海外看到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结果他的第一反应可以说是毫不客
不吃饭的皮皮
2025-02-23 13:36: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