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越战老兵刘亮华到民政局办低保手续,因被工作人员出言嘲讽“不要脸”,一怒之下火烧民政局,没想到警方调查过后,却将他无罪释放。 1984年的两山轮战,是中越边境冲突中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战士刘亮华展现出了一名优秀军人的卓越素质和战斗精神。 在参与两山轮战之前,刘亮华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练,已经成长为一名技能全面、作战经验丰富的战士。他在日常训练中表现突出,各项军事技能均达到优异水平,为他后来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两山轮战打响后,刘亮华所在的6连被派往战略要地小尖山阵地。由于该阵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成为了双方激烈争夺的重点区域。为了加强作战力量,部队专门组建了一支16人的敢死队,刘亮华因其出色的军事素质被选入其中,承担最艰巨的攻坚任务。 在这场持续的军事对抗中,116高地成为了战斗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敌军为了夺取这一关键位置,投入了大量火力。据战时记录,仅在一天之内,敌军就向刘亮华等人驻守的阵地发射了超过8000发炮弹。如此密集的炮火覆盖,使得原本的地形发生巨大变化,整个高地的海拔竟然降低了5米之多。 面对如此艰难的战场环境,刘亮华和战友们始终坚守阵地,履行着保卫国土的神圣职责。敢死队在整个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多次执行高难度的作战任务,为部队取得战场优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1985年,年仅19岁的刘亮华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歼灭了200多名越军,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战场上,刘亮华亲眼看着4位亲密无间的战友壮烈牺牲。悲惨的一幕,在刘亮华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创伤。 战争结束后,刘亮华退伍来到地方工作。他被分配到烟草局,但管理岗位并非他的强项。领导考虑到他在部队时练就的过硬本领,将他调至稽查岗位。凭借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拼劲,刘亮华在稽查岗位上连破大案,成为单位里的风云人物。 然而,太平盛世终究不需要战士的矛与盾。随着烟草局稽查工作的日渐减少,刘亮华的岗位变得可有可无。单位提出让他买断工龄,给予18万元的遣散费,但同时许诺过段时间就把他返聘回来。怀着对单位的信任,刘亮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烟草局生涯。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烟草局的承诺却始终没有兑现。刘亮华逐渐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为了重返岗位,他多次找领导反映情况,却屡屡遭到领导的忽视和同事的冷眼。 2007年的一天,刘亮华代替战友前往民政局,希望能为战友办理低保手续。然而,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冷漠态度:"你都开摩托车来了,还需要什么低保?"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仿佛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刘亮华的脸上。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工作人员竟然用"不要脸"来形容一个为国洒血的军人。 刘亮华的心中,仿佛有一簇火苗在熊熊燃烧。它源自于工作人员的冷嘲热讽,更源自于他长期以来积压在心底的不满。烟草局的不公对待,无疑为这簇火苗浇了一瓢油。多年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却是买断工龄的遣散。一纸空头支票,捏碎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怒火,在刘亮华的胸中迸发。他再也无法忍受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在民政局门前,他纵火焚烧了自己心爱的摩托车。火光冲天,映红了他愤怒的面庞。"拿枪来,跟我上,给我冲!"刘亮华声嘶力竭地喊着,仿佛回到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幸亏战友和警方及时赶到,才平息了风波,将已然失控的刘亮华带回了警局。 案件的调查,揭开了刘亮华鲜为人知的伤痛。当年在战场上,他目睹战友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情景,犹如梦魇般纠缠着他。从那时起,创伤后应激障碍就如影随形,让他变得敏感多疑,动辄暴怒。人们只看到了他的功勋,却没有看到他内心的创伤;只看到他暴力的行为,却不曾体谅他失控的缘由。 刘亮华的妻子,道出了他们这些年的艰辛。丈夫常常无故发怒,摔桌子、砸墙壁,都是家常便饭。夜深人静时,他还会因噩梦惊醒,泪流满面。作为妻子,她深知丈夫的不易,却也无计可施,只能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安慰。 精神鉴定的结果,让案件有了新的转机。原来,刘亮华虽然幸存了下来,灵魂却留在了战场上。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却从未得到过有效的帮助。警方了解到他的遭遇后,做出了无罪释放的决定。 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在那身军装下,是一位伤痕累累的灵魂。刘亮华用他的全部积蓄,赔偿了火灾造成的损失。他曾一度想卖掉自己的军功章,却终究舍不得。因为,那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荣誉,更是他牺牲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2007年,越战老兵刘亮华到民政局办低保手续,因被工作人员出言嘲讽“不要脸”,一
广瓦下州
2025-02-25 09:38:48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