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得烂片有点多,不得不拿出精彩老电影抚平创伤了。
再看2004年上映的《天下无贼》,不得不感叹20多年前的观众吃得真好。现在不仅看不到那么精彩的同类型电影,甚至连合格水准的都没有。
单纯就一部以贼为主角的电影而言,《天下无贼》的编导演都非常棒。对比近几年涉及犯罪及罪犯的影视剧,发现这部作品高明的地方在于以下五点。
日照金山,女主与她未出生的孩子影片没用花里胡哨的角色设定,也没怎么用炫技、做作的影像手法,而是在一个细节扎实流畅的故事中,层层推进角色之间的关系发展以及角色自身的立体化塑造与深层转变。
其实,男贼王薄(刘德华 饰演)、女贼王丽(刘若英 饰演),本来不是要千里护送傻根(王宝强 饰演)的。
直到他们在火车上坐定都没有这个想法。
随着火车的行进,他们两人先后决定护送傻根,并最终达成共识。
要知道,最初王丽对傻根好,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报恩之举。
在王丽被王薄丢在高原,在近乎绝望的濒死时刻,傻根出现把她救出了绝境。彼时的傻根对王丽而言,不仅是她和孩子的救命恩人,也像她的光、她的希望,就像日照金山。
只是,当他们在火车站偶遇,同乘一辆车,几番交谈后,让王丽对傻根萌发了强烈的保护欲。
这时的傻根,不仅是王丽投缘的弟弟,也是她想要保护的孩子。
无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类只会越长大越复杂,一般而言,一个人最简单纯粹的状态就是TA的孩童时代。
没阅历、没见识甚至没有多少文化的傻根,像一张没有被社会涂抹的白纸,最接近一个人的出厂值,也很像王丽未出生的孩子。
促使王薄态度彻底转变,决定护送傻根的事件是王丽的摊牌。王丽告诉他,他们有了孩子,她想为孩子积德,她不想孩子也做贼。
至此,影片通过情节、戏剧冲突的不断推进,让两位主角的塑造臻于完善,王丽、王薄善良的一面完全呈现,而这一面是他们为人父母的本性,也是人的共性。
当火车到站时,发生了很多事,两位主角和好几个人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角色之外,影片中每个有台词的角色,无论戏份多少,几乎都被演员演绎出了角色鲜明、独特的形象、特质。冯远征、范伟饰演的劫匪,虽然只有几句台词,几个情节,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通过塑造一个无比接近现实的艺术角色,深化了主题表达的厚重感、正向价值与现实意义。
生活中,我们不常见王薄、王丽那样的贼,但会见到傻根那样的人。
整部影片,如果选一个最接近现实的角色,那一定是傻根。
傻根有一双不谙世事的纯良眼睛,一张稚气、纯真又执拗懵懂的脸,王宝强像本色出演一样,把角色塑造得无可挑剔。几年前在网络走火的理塘丁真,跟影片里的王宝强饰演的傻根简直是同一类人。
如果你了解过上世纪80年代左右农村人的生活经历,你会发现,那个年代像傻根那样的人并不少见。
因为一个民风淳朴的熟人社会可能会很贫穷,但不会太险恶,以至于生长于其中的孩子们真的没有见过太多各式各样的人,没有经历过太多人间险恶。
他们的父母、长辈要么一辈子也没出过十里八村,要么就像傻根的老乡们一样,比傻根有见识、有阅历,但也多不了太多。也就谈不上为孩子们提供多少人生经验了。
也因此,受限于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傻根们的知识、见识、阅历都非常有限,而这些东西的缺乏让他们看起来有点儿呆傻。一旦把他们放到鱼龙混杂的社会广场中,他们可能真的会像傻根那样大喊,他带着6万块钱,“你们谁是贼啊!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
最关键的是——傻根不是一个人。
影片上映于2004年,影片中的傻根约21岁,因此可以理解为傻根是一个生于1980年之后、1983年之前的人。
“俺是孤儿”“记事儿起就跟村里人一起干活儿讨生活”“修庙是他们村里祖传的手艺”……
几句台词足以说明傻根所在的村庄是一个非常古朴善良的村庄。
村民们没有欺凌、放弃孤儿傻根,而是带着他学手艺讨生活。这就让傻根是孤儿还能成长得没心没肺变得很可信。而傻根跟他们村里人的相处情节更反映了村里人的整体形象:一群淳朴厚道、勤劳本分、努力靠双手支撑生活的村民们。
他们多年以前也可能都是傻根,认为天下无贼。只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他们会变得小心谨慎,会去反复劝告傻根把钱寄回老家,劝说无果后又反复叮嘱傻根。
也正是有傻根、傻根老乡和众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存在,才让“天下无贼”的主题变得那么美好和重要。哪怕是贼都想要守护。
固定角色属性,时刻校准叙事重心影片关键角色的人物底色非常明确,没有任何让观众误解角色身份的情节,更没有刻意迷惑观众的设定。
更难得的是,影片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设置了一个标尺角色——傻根,他不是警察,也不是贼,而是一个“普通的好人”,但他时刻平衡着影片的叙事重心,让是非曲直的界限非常明确,并暗中校准着观众的情感走向。
在这部影片中,贼就是贼,好人就是好人,警察就是警察,非常明确。
一方面,影片通过大量的细节、台词固定角色属性。
比如,影片在序幕引出王薄、王丽两位主角的小故事时,就率先为他们定性了——一对贼,并暴露了王薄狡猾、暴力、易怒的性格特点。
在接下来的每一幕故事情节推进中,两位主角之间的关系、情感与选择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影片始终没有改变他们是贼的底色和身份属性。
不仅如此,影片甚至在多处情节中,通过角色台词不断提醒着观众,就像唯恐观众过度移情主角爱上罪犯一样。
另一方面,影片通过标尺角色不断校准其他的角色的属性。
傻根在影片中就是良善的化身,通过王薄、王丽与傻根的互动,让观众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贼都十恶不赦,但“不那么坏的贼”与“好人”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而“不那么坏的贼”对傻根的所作所为也让影片结局中王丽“逍遥法外”得以成立。最关键的是——“傻根”不是孤零零的个例。
警察:无处不在又温暖强大的正义力量影片通过几个不着痕迹的镜头、台词不疾不徐地埋下伏笔,并完成整个故事的悬疑设定与解码。
《天下无贼》虽然是一部以贼为主角的影片,但看完影片会发现,所有的贼都在警察的严密关注之下。
更妙的是,无论是王薄,还是黎叔(葛优 饰演)一伙儿,他们面对彼此的时候,各有各的嚣张和轻狂,但是在张涵予饰演的警察面前,都跟没爪子的猫一样乖顺。
事实上,影片中,警察在前两幕几乎没有出现,张涵予饰演的警察没有太多戏份,即便露脸,也不是以警察身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随着悬念揭晓以及张涵予饰演警察的凝练台词,会发现,警察才是那个掌控一切的高人。而这个警察仅仅通过几句台词和几个场景就迅速塑造丰满了。
他出场的场景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加上台词足够言简意赅、铿锵有力,每个回合都把贼人压制得服服帖帖。
与此同时,影片也没让张涵予饰演的警察陷入脸谱化的伟光正,而是会动情、会有私心的性情中人。
因为一路贴身跟随王薄、王丽,所以知道他们良心未泯,知道他们所作所为和付出。如果他们不是有前科,他甚至愿意放他们一马。
也因此,最终成功守护傻根“天下无贼”认知的,不是贼人王丽、王薄,而是警察所代表的警察力量,以及王丽、王薄身上尚存的人性。或者说一个未出生孩子的父母帮助警察们守护了傻根“天下无贼”的认知。
这种画龙点睛的处理方式,不仅有力塑造了警察的专业实力、沉着机智等优秀品质,也塑造了警察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对贼人的威慑感,更反映了贼人们做贼心虚的属性。
贼的塑造,不能让人性大于贼性影片没用浪费一点心思为“有头有脸”的贼角色设定任何“贼所以为贼”的借口与合理性,仍然通过情节、台词、演员演绎把这些“贼”塑造得鲜明、立体、有血有肉。
影片最后的逃跑戏中,王丽转身,模糊光影中,发现黎叔偷了傻根的包,王薄决定出手。
当黎叔爬向他们、抬头看的那一瞬,阴狠、贪婪、奸诈都暴露在他的脸上。仿若看到了《雾都孤儿》中的老费根。
黎叔作为贼中高手,居然会为了6万块钱错失逃生机会,似乎很不合理。
但这恰恰是高明的处理方式。因为黎叔这种选择才是最符合贼人贪婪本性的呈现。
遇见警察之前,黎叔送手下金表,不断背诗词名句,教导手下人要有格局等行为,不过是让他显得“贼高级”的装腔手段。
最后时刻想要偷傻根6万钱的行为才是他真正的“贼面目”。因为贼的属性已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当被警察拆去伪装,卸掉臂膀后,黎叔本性毕露了。哪怕是6万块小钱,也绝不会放过。这种属于贼的本能反应,让他忘记考虑逃跑时机稍纵即逝。
当下悬疑犯罪影视剧通病:用结果正确当三观扭曲的遮羞布可笑的是,近些年的很多悬疑犯罪影视剧,因为创作能力不堪,在呈现罪犯多面性时,沉迷于为犯罪分子设定悲惨身世,甚至强行合理化罪犯行为。
这种扭曲煽情的创作套路致力于事无巨细地去塑造罪犯在开始犯罪之前是怎样的人,他们曾经遭遇了多么可怜、痛苦的事,一路给他们高光,力证他们从事犯罪是多么地迫不得已、情有可原,最后再把他们送到局子里——这种套路不过是掩盖作品三观扭曲的遮羞布。
比如,有的盗贼被设定为盗亦有道,在火车上不偷老弱病残之类的。这种设定的逻辑Bug在于,很多看起来年轻力壮的人,家里可能有老弱病残需要照顾;很多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可能要出差去谈一笔关系众多人饭碗的生意……
事实上,盗贼的目标是偷盗诈骗,无论他们坑害的对象是谁,都不能掩盖他们是贼的本质。毫不客气地说,近几年影视剧中的类似设定,本质上都是三观扭曲、掩人耳目的洗白行为。
在它们的设定里,像傻根一样的人,肯定不属于老弱病残,是盗贼可以下手的对象。但是傻根他带的6万块钱却是他的全部身家,是他在藏区修庙5年辛辛苦苦攒下的,是他准备盖房子娶媳妇过日子的希望。换言之,任何一个打他主意的贼都堪称罪大恶极。
当一个人专以偷盗欺诈等犯罪手段谋生的时候,他就是毋庸置疑的罪犯了。也许他尚存一丁点良知和人性,但那仅存的人性盖不住他的罪犯属性。
总而言之,《天下无贼》用非常经典、紧凑的叙事节奏,塑造了众多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而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不同角色碰撞出了让人惊艳的戏剧张力与喜剧效果。满分10分,我会给它8.3分左右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