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筑山寺 古木证菩提】 ——虚云大师与祝圣禅寺的精神传承 在鸡足山的云海松涛间,祝圣禅寺如一朵木莲花绽放,其魂魄源自虚云老和尚以血汗浇铸的禅门风骨。光绪年间,祖师踏破芒鞋寻访圣迹,见钵盂庵殿宇倾颓,遂发愿重振祖庭。1905年始,老和尚以65高龄躬身垒砌,托钵行化南洋新马泰诸国,终使荒寺重光,获光绪帝敕赐"护国祝圣禅寺"圣名。 祖师以般若智慧布局伽蓝:放生池映照众生平等,山门双杉暗合禅门法度。其手植古木非比寻常,百廿载光阴里,两株杉树已亭亭如盖,枝干需数人合抱,冠盖堪称全山之冠。老和尚曾作偈明志: (钵盂峰祝圣寺天王殿前,余亲手栽杉木二株于山门左右,如杆,不数年,大数围,冠胜全山。) 手植百蕙钵峰前,为壮名山如锦然。 门前双杉列左右,侍佛无倦不辞年。 垂枝青翠堪栖鹤,荫覆一方息热缠。 谁解乘凉双树下,洞彻心源天外天。 这两株历经沧桑的杉树,既是祖师精神的具象化身,亦是禅门智慧的生动诠释——虬曲枝干见证无常生灭,浓密树冠演绎法性空有。当年祖师手植幼苗时,便以"洞彻心源天外天"的禅机点化后人:修行当如古木深根,虽历风霜而道心愈坚,终得参透山河大地皆是法身的三昧境界。 今人驻足祝圣禅寺,仰观双杉擎天之势,当思祖师"将此身心奉尘刹"的悲愿。古树枝叶婆娑处,犹闻老和尚当年凿石运瓦的铿锵之声,更见禅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永恒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