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2时,一颗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星陨落。103岁的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了一段从战火中求学至诺奖巅峰、从异国扬名到归根报国的传奇。他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卓越设计师”,但比科学成就更动人的,是他用一生践行的“千里共同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

一、科学巅峰:用“看不懂”的理论改变世界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普通人或许难以完全理解,却深刻塑造了现代物理学的面貌。
34岁时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仅13个月后便获诺贝尔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但在他看来,这并非最高成就。
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的“规范场论”,被公认为与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的物理基石,直接催生7项诺奖成果,影响数十个前沿领域。
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打通物理与数学的壁垒,至今仍是研究热点。清华大学曾将他的13项重大贡献刻于大理石,致敬其跨界智慧。

二、家国印记:从“破冰之旅”到“归根居”
杨振宁一生坚守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在时代洪流中主动承担桥梁使命。
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他毅然踏上归国之旅,成为首位访新的华裔学者,并向周恩来建言“加强基础研究”。
他募资设立交流基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晚年回归清华,亲自授课、引才,推动成立高等研究院,称其“是最后的事业”。
好友邓稼先曾赠言“千里共同途”,杨振宁在百岁生日时动情回应:“我这五十年,符合你的瞩望。”

三、人生底色:宁拙毋巧,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的融合
杨振宁始终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为座右铭,其人生哲学与科学成就同样珍贵。
他幼年受《孟子》熏陶,终生以中华文化为傲,诺奖演讲时强调“我是中西文化的产物”。
晚年他反对建造超大型对撞机,直言“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坚持将资源投入更紧迫领域,虽受争议却无愧本心。

81岁定居清华,将寓所命名为“归根居”,并在诗中写道:“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结语
杨振宁曾说,他的生命是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远渡重洋,最终落叶归根。他的科学成就照亮人类认知的边界,而他的归根之路,则照亮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正如“杨振宁星”始终闪耀,这位科学巨匠留下的,不仅是千古文章,更是一段“千里共同途”的永恒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