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埃及和平峰会:加沙停火的曙光与未竟之问

2025年10月13日,埃及红海之滨的沙姆沙伊赫见证了中东外交史上的罕见场景:美国、埃及、土耳其、卡塔尔四国领导人共同签

2025年10月13日,埃及红海之滨的沙姆沙伊赫见证了中东外交史上的罕见场景:美国、埃及、土耳其、卡塔尔四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加沙停火协议全面文件》,为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加沙冲突按下暂停键。美国总统特朗普将这一时刻称为“全球和中东意义非凡的里程碑”,然而,这场被媒体称为“外交速度战”的峰会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与未解难题。

峰会现场一、停火协议的现实基础:疲惫与施压的产物

此次停火协议的达成,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首先,军事消耗与国内压力成为关键推手。以色列在两年多的冲突中虽占据军事优势,但伤亡人数超过3000人,国内反战情绪逐渐高涨;哈马斯则因长期围困导致组织碎片化,难以维持高强度对抗。其次,域外大国的强力介入改变了博弈格局。美国通过“20点计划”提出战后加沙非军事化、设立国际监督委员会等方案,试图重塑地区秩序;埃及、卡塔尔等国则凭借地理与外交优势,扮演了关键斡旋角色。此外,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潜在交易也在其中发挥作用——沙特等国将巴勒斯坦建国作为与以色列建交的前提,促使内塔尼亚胡政府权衡利弊。

二、协议执行: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尽管四国担保为停火提供了政治背书,但协议内容仍存在结构性缺陷。第一阶段执行看似顺利:哈马斯释放20名以色列人质,以色列释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人道主义物资开始进入加沙。然而,深层矛盾已然显现:

安全治理真空:以色列要求加沙非军事化并建立“国际民警部队”,但未明确撤军时间表;哈马斯虽同意解除武装,却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其地下网络可能转入游击战模式。

重建资金困局:加沙重建需超千亿美元资金,但国际捐助方尚未达成统一方案。美国提议由“和平委员会”主导,但该机构被质疑可能成为美以利益代理人。

政治进程缺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被排除在战后治理之外,加沙与约旦河西岸的分裂可能进一步加剧,“两国方案”沦为空洞口号。

三、历史镜鉴:和平进程的周期性困境

回望巴以冲突史,此次停火与1993年奥斯陆协议、2021年“开罗宣言”等事件呈现惊人相似性——阶段性协议往往成为更大冲突的序曲。1996年哈马斯自杀式袭击导致协议破裂,2023年停火协议因遗体移交问题濒临崩溃,均暴露出“担保机制”的脆弱性。当前四国担保虽强化了国际监督,但未触及核心矛盾: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实际控制、哈马斯与法塔赫的权力争夺、伊朗与以色列的地区对抗。

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四、未来推演:三种可能路径

脆弱和平延续(概率50%):停火维持6-12个月,加沙重建缓慢推进。以色列利用时间窗口强化边境防御,哈马斯通过地下经济重建实力,双方进入“冻结冲突”状态。

冲突再起(概率30%):若以色列拒绝完全撤军或哈马斯要求“以军撤出加沙全境”,可能触发第二阶段谈判破裂。红海航运安全、黎巴嫩真主党介入等因素可能使战火外溢。

政治突破(概率20%):国际社会推动“两国方案”具体化,沙特与以色列建交带动阿拉伯国家联合施压,促成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重返加沙。此路径需特朗普政府改变偏袒以色列的既有政策,目前可能性较低。

五、中国的角色与全球启示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此次峰会中虽未直接参与斡旋,但通过支持“两国方案”、呼吁落实人道援助,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姿态。未来中国可发挥三方面作用:一是推动多边机制建设,在联合国框架下协调重建资金分配;二是深化南南合作,通过“中阿合作论坛”为加沙重建提供基建技术支持;三是倡导冲突预防,将经济重建与政治解决挂钩,避免“以暴制暴”循环。

结语

沙姆沙伊赫的灯光虽为加沙带来片刻安宁,但中东和平之路依然漫长。历史反复证明,没有公正的政治解决方案,任何停火都可能成为下一场战争的导火索。当四国领导人握手合影时,加沙民众仍在废墟中寻找希望——这份希望能否持续,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超越短期利益,直面巴以问题的历史根源。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同美国总统特朗普

参考文章

央视新闻《“和平峰会”闭幕 四国担保加沙停火》

新华社《国际观察|沙姆沙伊赫峰会留给“和平”的四个问号》

中华网《埃美土卡领导人担保加沙停火》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四国担保,加沙停火协议文件在埃及签署》

中国网《和平峰会能为加沙带来和平吗?》

央视新闻《特朗普代表美国签署!》

环球网《邹志强:加沙停火是迈向巴以和平第一步》

联合早报《加沙和平真正来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