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22日下午,邢台地区考察小组的同志打电话向李四光报告说,在地震发生时隆尧县南阳楼东南的一片枣林明显地向北来回反复转动。
1966年3月18日黄昏时分,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突然发生里氏七级强震,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人员伤亡惨重,一时间哀鸿遍野。消息传到中南海,震惊了党中央国务院。周总理得知灾情后,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商讨抗震救灾事宜。 会上,总理环顾左右,语重心长地问道:"同志们,地震来得如此突然,但若能提前预报,提前疏散群众,就能大大减少损失。诸位以为,人类能否做到对地震进行预报?" 就在此时,坐在角落里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缓缓起身。他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 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成就跨越了多个领域,尤其在地质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前,他专注于地质基础学科的深入研究,而1949年后,在继续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他根据国家的需求,转向应用研究,开创了多个地质学新领域,推动了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李四光的科研之路始于20世纪20年代,他的研究涉及了地质学的多个方面,其中蜓科鉴定方法的提出和应用,标志着他在生物学领域的早期影响。1923年,李四光创新性地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通过建立十项标准,将蜓科的主要特性定量化,用曲线表示,使之具备了定性和定量的双重概念。这一方法大大简化了传统的文字描述,并提高了科学性和标准化,避免了许多重复与模糊的表述。李四光用这一方法成功鉴定了大量化石标本,并总结成《中国北方之蜓科》一书。 在蜓科研究的基础上,李四光逐渐将自己的学术兴趣转向更为宏大的地质学领域。20世纪20年代初,他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这一领域对于当时的中国地质学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李四光特别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作用,并且在30年代完成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之庐山》一书,书中对庐山冰期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李四光的冰川研究不仅为中国地质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也为中国地质学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章。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还在40年代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冰川的研究成果,极大推动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进展。 李四光的学术影响并不限于冰川学,他对地质学基础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尤其在地质力学的创立上,具有深远的意义。20世纪20年代中叶,关于大陆运动的起源问题成为地质学界的热点话题。李四光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大陆车阀”假说,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大陆运动密切相关,并进而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的学科。地质力学是将力学理论引入地质学的研究中,采用力学观点来探讨地壳的构造与运动规律。李四光认为,地壳运动是由地应力推动的,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同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构造形态的不同。因此,通过分析这些构造形态,能够推测出地应力的作用方向和地壳运动的起源。这一创新的学说为地壳构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成为李四光在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性成果。 在地质力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中,李四光撰写了多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其中,1929年出版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一书,首次将地质力学理论应用于东亚地区的构造分析;19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则是他对中国地质学体系化总结的标志性著作,为后来的地质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40年代,他出版了《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进一步细化了地质力学理论,探讨了力学在地壳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在50年代,《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则深入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构造特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质学与国际地质学的接轨。李四光的这些著作不仅使他在地质学界占据了重要地位,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学者。 77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只听他斩钉截铁地说:"总理,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他娓娓而谈,从地质构造、地应力、前兆等角度,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和思路。虽是一番长篇大论,却头头是道,引经据典,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会议结束后,李四光当即指导考察组连夜采购地应力测量装置,准备深入震区进行考察。他召集家人帮忙组装设备,通宵达旦,一刻也不肯耽搁。 3月22日下午,震区传来一个奇异的消息。考察组打来电话,向李四光汇报称:在隆尧县南阳楼东南,有一片枣树林在地震发生时表现得非常反常。树林整体明显向北倾斜,枝干和树冠来回摇摆,反复多次,持续时间较长。 听完汇报,李四光若有所思。他意识到这可能预示着震后续发生什么异常情况。但要搞清楚其中原委,还需更多实地观察。 李四光当即做出决定:不顾高龄,不顾身体欠佳,他要亲自奔赴前线,進行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