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在岳父的安排下,31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的小妾。新婚之夜,阎锡山告诉小妾:“我和原配是真爱,你只负责传宗接代。”小妾生下5个儿子后,阎锡山却与原配闹分居。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的河边村,来自一个经商的家族,拥有一定的田产和地位。自幼在家族的私塾接受教育,他在9岁便开始学习传统经典,14岁时便辍学,投入到家庭生意中,与父亲共同管理放贷业务,为家族积累财富。
1897年,阎锡山的父母为他选定了一位妻子,徐竹青,出身于与阎家相近且家庭背景相当的家族。尽管徐竹青比阎锡山年长六岁,但这门亲事还是得到了双方父母的认可和支持。两人不久便完成了婚礼,开始了共同的生活。
婚后,阎锡山与徐竹青的感情逐渐加深,尽管夫妇俩在生育上遇到了困难。多年来,徐竹青未能怀孕生子,这对于期望传宗接代的家庭来说是一大压力。在那个时代,纳妾以生子的做法非常普遍,大多数家庭都会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家族的后继有人。
尽管社会风气和家庭压力都在促使阎锡山纳妾,但他因深爱妻子而坚持一种不同的选择。他们一同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徐竹青因身体原因难以怀孕。面对这样的结局,阎锡山并没有选择纳妾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保持了对妻子的忠诚与爱护,尽量不让这些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影响到徐竹青。
阎锡山的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是相当罕见的。他不仅承担了外界的压力,还努力维护与妻子的感情,确保她不受到任何因不孕而来的心理负担。在接下来的17年中,他们的生活虽无子女的欢声笑语,但两人的相互扶持和深厚感情构建了一个坚固的家庭。
然而,最终在岳父的坚持下,1914年,阎锡山迎娶了一位年轻姑娘作为小妾,以期传宗接代。新婚之夜,阎锡山告诉小妾:“我和原配是真爱,你只负责传宗接代。”而这位年仅14岁的女孩入赘阎家后,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和名字,徐兰森,并以徐竹青的姐妹自居。
新的家庭结构在徐竹青的配合下运行得相对顺利。徐兰森很快履行了她的角色,生下了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些孩子按照家庭约定,均称徐 竹青为母。尽管是小妾生的孩子,徐竹青对他们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母爱,家中充满了欢声笑语。阎锡山尽管纳妾,但对徐竹青的关心与爱护并未减少,他们的夫妻关系依然和谐。
1928年,阎锡山带着徐竹青到南京参加重要的编遣会议,并有机会见到蒋介石夫妇,这不仅是对徐竹青的重视,也显示了她在阎锡山心中的地位。然而,两年后的1930年,中原大战的失败迫使阎锡山带着家人逃离家园。在这段流亡生活中,徐兰森与孩子们伴随着阎锡山先后移居到大同及大连,而徐竹青则留在了老家。
1931年,一次家庭重聚原本应是欢庆之事,然而徐竹青却意外发现她与阎锡山商定由她作为母亲的承诺被打破,老四和老五两个孩子竟然私底下称呼徐兰森为“妈妈”。这一发现使得徐竹青感到极度背叛和痛苦,她的愤怒导致家中玻璃被砸碎,随后她哭泣了一整晚,并在第二天决定离开,回到太原的通顺巷居住,从此与阎锡山开始了长期的分居生活。
尽管夫妻二人分居,阎锡山依然保持对徐竹青的尊重和关怀,确保她在社会上保持应有的体面。在重要的社会场合和家族事务中,阎锡山依然会邀请徐竹青参加,显示了他对妻子的尊重与维护。
然而,家庭的不和谐继续扩展到下一代。徐兰森与阎锡山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重重磨难。老大和老三早逝,老二在青年时期便英年早逝。只有老四移居美国,相对安定,而老五因与二儿媳产生感情,引起家庭更大的争议和冲突。这些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家庭间的疏离。
1946年,徐兰森病逝,此后阎锡山没有再纳妾。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竹青和阎锡山在晚年时期的感情逐渐和缓,两人搬至台湾,过上了更为隐居和平和的生活。晚年的他们恢复了夫妻间的交流与理解,仿佛重回新婚时光。
1960年阎锡山去世,四年后徐竹青也随之去世,两人最终在台湾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