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是健康之本,七大“生阳点”助你调和阴阳,秋冬养生必备! 在中医的世界里,阳气被视为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得阳者生,失阳者亡。一旦人体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就会导致一系列阳虚症状,如头晕、怕冷、小便多、腹泻、下肢浮肿等,严重时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多种疾病。那么,如何补充和振奋阳气呢?其实,人体本身就隐藏着七个生阳点,经常刺激这些穴位,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阳气,防病治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位于头顶正中的百会穴。百会穴为督脉要穴,刺激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当你感到头痛、眩晕、精神不振时,不妨端坐在椅子上,用右手的指腹顺时针方向揉百会穴,每次10分钟,一日2次。空闲时也可用一只手轻拍百会穴100下,对生阳也有好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府穴。中府穴为肺经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等症状。此时,你可用一侧食指点按另一侧中府穴,以有微热感和酸痛感为佳。每次点按5分钟,之后换另一只手点按另一侧的中府穴,每天上下午各点按一次。 再来说说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刺激此穴能交会心肌气血,振奋心脏的阳气。当你感到心悸怔忡、咳喘心闷时,不妨用一侧的大拇指掐另一侧的神门穴,每次3~5分钟,之后用相同方法掐另一侧神门穴,每日1~2次。 中脘穴则是胃阳的重要穴位。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时发时止等症状。此时,你可四指并拢,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中脘穴,每次5~6分钟,每日2次,最好在饭后1个小时后点揉。 足三里穴则是脾阳的重要穴位。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等症状。此时,你可点燃艾条一端,悬挂在足三里穴的上边约3厘米处,每次10分钟,然后反侧身,灸另一侧的足三里穴,每日1次。 涌泉穴则是肾阳的重要穴位。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此时,你可先用一侧大拇指点按另一侧的涌泉穴,每次3分钟,之后换另一只脚操作。每晚洗脚时做一次,就能有效补充肾中阳气。 最后,我们来看看至阳穴。至阳穴位于背部中央,刺激此穴能振奋阳气、疏通经络。当你感到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时,不妨用麝香虎骨膏或消痛贴膏,剪成小块贴敷在至阳穴上,12个小时后取掉。每日1次,连用6天后停用一天,冬天持续用1~3个月,效果最好。 总之,人体自带的七大“生阳点”是中医养生的宝藏。经常刺激这些穴位,不仅能补充和振奋阳气,还能防病治病、增强体质。在这个春夏养阳时期,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让你的身体更健康、更有活力!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咨询专业中医师或相关医疗机构。)
阳气是健康之本,七大“生阳点”助你调和阴阳,秋冬养生必备! 在中医的世界里,阳
曾大谈知识
2025-04-04 18:06:00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