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是没认真读书——要不然就有别有用心的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宝玉要撵晴雯出去,并不是因为跌坏一把扇子。

这次小风波的起源,的确是跌坏一把扇子。但是对些,宝玉是这样说的:“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平心而论,宝玉这话是很温和的,都没怪晴雯粗心或者损坏东西,而是从长远角度,替晴雯考虑:“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潜台词正是“今儿跌坏扇子也没什么关系”,绝没有追究的意思。

宝玉这个人,从来只想着“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从来不考虑“什么后事不后事”,而且“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为什么他会想到“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的?

这天是端午节。前一天,宝玉用“杨妃”“体丰怯热”调侃宝钗,被宝钗翻脸大骂一顿;调戏金钏儿,激怒王夫人,导致金钏儿被撵(这时还没有跳井);回家路上看到龄官画蔷,不觉入迷,淋了大雨,回家来误踢袭人,导致袭人受伤吐血。端午当天,王夫人治酒请薛家母女小宴,但是有这些缘故,大家都没兴致,结果是不欢而散,让宝玉本来就无趣的心里,更增加了烦闷,也感到“筵散花谢”“万种悲伤”“无可如何”。

回来恰巧晴雯跌扇,宝玉就由“筵散花谢”联想到“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说了晴雯两句。他自己以为,这温和的批评,也是替晴雯打算的意思。可是晴雯呢,一心想着、也一直以为,“大家横竖是在一处”,自己将来是要做宝玉姨太太的!做了姨太太,上有正妻,怎么会“自己当家立事”?既然说“自己当家立事”,那么显然,宝玉打算的“将来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也包括晴雯在内。

“放出去”,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比如春燕;可是对于袭人晴雯这些有可能成为宝玉姨太太的大丫鬟来说,当然不是好事。何况晴雯视宝玉,不仅是主子或领导,更是生死相许的爱人。她怎么会愿意被“放出去”?又怎么肯“自己当家立事”?宝玉这话,不仅不是安慰,反而是一语刺心,于是立即还嘴争吵起来。

光是争吵,也没什么大不了。以晴雯的性格,跟人争吵还少得了吗?偏偏袭人赶来劝架,又偏偏一不小心说出“我们”两个字来,分明是把自己和宝玉视为自己人,晴雯却是融不进他们圈子的外人。这自然更加火上浇油,使得晴雯“夹枪带棒”一顿输出。

前面说了,宝玉昨天误踢袭人,使其吐血,心里老大不过意,今天亲自求医问药,替袭人治伤。这时看到袭人因自己而挨晴雯的骂,怎么能够坐视?这才有了“打发你出去,可好不好?”之问——他未必想现在就打发晴雯出去,不过是以此为要挟,逼迫晴雯服软。

因为宝玉心情不好,一句自以为体贴的温和批评,惹怒了晴雯;因为袭人好心劝解,一句无意间的“我们”,火上浇油;因为“使力不使心”,晴雯无分别轰炸,伤了宝玉,也伤了袭人,这才引出宝玉的“打发你出去”。这是话赶话,不是宝玉的本心。